仅仅有户籍制度改革的华美外衣还不够

2013年05月08日 08:19   来源:红网   郭元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其中特别强调: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研究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农民合法权益。(5月7日《人民日报》)

  国务院的会议将户籍改革作为重要的一项提出,说明国家对户籍改革的重视,这也为打破城乡有别的户籍带来了新的希望。城乡不同,农民、市民不同的户籍管理,也许是特殊时期所需要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前行,这样的制度确实人为的造就了“人分三六九等”的尴尬。户籍制度的推进,使我们的这个使用了很多年的小本本终于要换一身全新的外衣了。但是,这个外衣要能装得下公平的身躯。户籍只是外衣,里面的身躯才最为重要。这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需要缩小城乡差距。没有了这样的基础和底子的户籍改革只会是一个花瓶。农民、市民的不同,体现在户口上,更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即使建设了小城镇,里面的配套设施能不能跟得上,也还是个问题。比如硬件的医院、学校、幼儿园,比如软件的医生、教师等等。这些都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的结构,做到在政府资金投入的时候,在人才的分布上城乡一视同仁。不能让城市下着“钱雨”,小城镇却飘落着“硬币”。

  需要打破歧视政策。尽管是在国家法律之光的照耀之下,但是很多地方还都有着自己的合法规定,这种规定就是国家统一政策、制度下的“细则”。在细则之下,依然有着市民、农民的不同。尤其是外出的农民工在异地依然找不到温暖的家园。比如异地高考,比如低端廉价的就业市场。能够揣着同样封皮的户口,同样写着“中国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户口,没有了非农、城镇字样的户口,还需要打破城乡有别的各类政策,比如居民养老和农民养老的不同等等。

  需要构建宽广胸怀。户籍改革之后,城镇化之后,农民进城之后,市民、农民的融合也是一个问题。蛮子、农民工、外地人、打工仔、打工妹,这些称呼的出现有着深深的烙印。当然,很多地方也在试图改变这样的称呼。有的地方叫“新某人”,有的地方叫“新市民”。无论叫什么还是让一个“新”字和“旧”字之间产生了天堑般的鸿沟。如何让点滴之水汇入江河,分不清你我,分不清源头,分不清新旧,才能是真正的融入。

  城乡户籍有别的打破只是缝就了一个美丽的外衣,外衣之内要能够装得下一个公平的身躯,不能让连撞死个人都要用放大镜看看是农民还是市民!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