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媒体介绍了翊坤宫玻璃被砸致文物受损的初步调查结果,态度恳切。两年前,我也在故宫博物院的新闻通气会现场,见过时任院长助理冯乃恩两度鞠躬,深深致歉。
那年黄昏,临时起意的石柏魁避开清园的工作人员潜入斋宫内夹道,天暗后断开斋宫配电室安防系统电源后,采用撬锁、破窗、破墙等手段进入诚肃殿,打破展柜……这样拙劣粗笨的“故宫大盗”令舆论一片哗然。两年过去,“故宫目前已安装监控摄像头1500多个,防火防控点4000多处,还有近万个安防报警装置”,努力显而易见,但这些宏大的数字,被一个22岁年轻人一拳,便击得粉碎。
对于不设一米线,故宫解释,出于安全翊坤宫不许通电,本来室内光线暗淡,再设一米线,观众无法看到内里;对于文物临窗摆放,单霁翔说,是为了呈现历史信息;再加上1949年前的老玻璃“不敢擅动”,恍惚间,我也愿意相信故宫是“无辜”的。只可惜,曾经的强辩和推诿仍历历在目,“撼祖国强盛”的锦旗曾叫人贻笑大方,由于低级失误压损的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盘则让人痛心不已。
故宫博物院建院初始,储秀宫里墙上的月份牌特地翻在了溥仪出宫的那一天,床上的被褥枕头没有整理,尤其桌上还放着一个溥仪慌乱中丢弃的咬过一口的苹果。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当年布展者用视觉冲击来展现瓦解皇权的用心,那么时至今日,故宫博物院依旧以皇帝妃子、宫女太监为中心布展,混淆自身定位,时刻不忘旅游牟利,委实叫人遗憾。
曾经,舆论苦口婆心,盼望故宫早日建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的、专业的现代文物保护体系和策展理念,撑得起“博物院”三个大字。今天,不想再重复这些,只奢望一份对文物和历史的敬畏。
如果可以,我想说说再久远一些的曾经。1933年故宫决定南迁,当时光打包就花足半年,每件文物的包装至少四层:纸、棉花、稻草、木箱,有时候外面还套上个大铁箱。故宫专门请了琉璃厂老古玩商来传授捆扎方法,为确保万无一失,还买了许多普通瓷器反复试验,确保毫发无伤才开始装箱。于是,从1933年到1949年,先后经过南迁、西上、东归、北运、渡海迁台,13427箱又64包国宝历尽颠簸,几乎无一损坏。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