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5月6日,北京市全面动用罚款方式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交管部门表示,目前罚款方式先针对不听劝阻、带头硬闯红灯的骑车人和行人。截止目前已开出2万张行人违法罚单。(5月6日《新京报》)
2万张罚单反映政府职能缺位
中国经济网网友 蒋沂含
“中国式过马路”一直都是令人头疼的“顽疾”,究其原因,还在于执法与被执法双方的矛盾关系。“顽疾”得不到根治,自然有公民自我管理和约束的不足,然而,政府长期对行人闯红灯的纵容、信号灯设置的不合理、对行人权益缺乏重视等问题就不是造成现状的重要原因吗?
违章人数数量巨大,反映的是多方面的问题。其一,执法部门长期的纵容,使民众养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的习惯,闯红灯也不受罚,节省了时间,何乐而不为。其二,心理不平衡也是违章甚至暴力抗法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信号灯设置不合理一直为人诟病,之前,广州100米马路5秒绿灯,就闹了个大笑话,被网友调侃“就是博尔特也冲不过去”。其三,在国外,道路交通一般是“车让人”,而在中国却是“人让车”,这对于手无寸铁的行人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政府在管理职能上的缺位,势必要为“中国式过马路”买单。罚款作为一个手段,在规范行人的同时,也要触动政府职能部门反思才行。
泡沫大棒,能否遏制“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经济网网友 侯文学
北京市对闯红灯行人和非机动车罚款的做法能否奏效,尚待观察。
“中国式过马路”不仅是行人的责任,也是规则意识与交通设计博弈的结果。据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调查显示:当等候时间超过90秒,行人过街信号灯对路人的作用趋于零,而国内很多路口的信号灯等待时间都在110秒以上。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病”,与之相伴而生的则是“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北京市全面动用罚款方式向闯红灯者说不,整治交通秩序的决心可鉴,但不应该成为唯一的选择,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终结中国式过马路应多措并举
中国经济网网友 刘雨杭
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凑够一拨人就走,不管红绿灯”的“中国式过马路”开始说“不”。但仔细想想,只靠罚款等强制手段来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理论上行得通,实际操作却很困难,取证难、执法难、纠纷多等都是摆在面前最直接的问题。整治行动能否根除陋习,现在乐观为时尚早。
追本溯源,在“中国式过马路”的背后,诚然有行人法律意识薄弱之过,但也存在交通规划缺乏科学性、管理不够人性化等问题。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道路升级改造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道路规划的不合理、分配路权的不科学都是中国式过马路的一大诱因。如果行人的通行状况能够改善得更好一些,也许人们就不会再视生命安危于不顾去闯红灯。在改善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再进行劝导或处罚,也能让人心服口服。
罚款虽然不能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但可以给更多行人以警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持之以恒地执法,“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就会减少,而要根治顽疾则必须多措并举,用更精细化、人性化的交通规划和管理,以引导行人规范行为,最终加强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