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原本应该是一个安逸、慵懒的星期六,不期而至的强震,却把人们推向生与死的边缘。
这一刻,我们与灾区人民感同身受,一起承受天崩地坼、房倒屋塌之后的无尽哀伤。那些已经罹难的亲人,那些音信尚无的失踪者,还有那些在烈日下、帐篷里默默忍受的伤者……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他们的伤就是我们的痛,他们的灾就是我们的难。
灾难发生了,在经历了最初的慌乱之后,整个社会的救灾应急反应迅速启动。与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相比,目前的灾难应对更加沉着、更加有序。比如,重灾区芦山医院当日下午即搭建起分科的救治帐篷,轻伤紧急包扎,重伤马上转移;又如,当地民众也自发行动起来,迅速与救援人员一起紧急寻找乡亲,并提供各种帮助;还有,普通民众的自救意识也大大增强。
这些表现令人欣慰,也会让因为地震而暂时失序的灾区社会多一份宁静。不过,大灾面前,仍应高度警觉,不能有任何松懈。如,要切实组织救援,不留盲点,确保在震后“黄金72小时”内拯救尽可能多的生命;要不折不扣地实现信息公开。震灾发生,“小道消息”,甚至谣言也会不胫而走,从而成为影响救灾秩序,影响民众情绪的次生灾害。惟有及时、彻底地公开信息,才能消弭谣言,杜绝恐慌情绪,“这样也能安抚灾民情绪”。
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志愿者也紧急赶赴灾区。志愿者的义举令人动容,但是,民众的应急反应应该有所引导和规范,并遵循相关科学规范。灾区道路多半遭到严重破坏,信息也不甚畅通,一旦大量车辆云集,指挥失灵,必然会形成人为堵塞,从而影响救援速度。20日12时40分,一辆载有17名部队官兵的救灾军车,就因避让私家车而坠下山崖,导致1死5伤。为了灾民的生命,民间志愿者去灾区要谨慎。
地震已经发生,那些坍塌的房屋,那些哀伤的面孔告诉人们,他们正在经受着灾难的折磨,当此之时,我们都应该伸出援手,给予他们最诚挚的关心和问候。我们可能不会都到现场参与救援,但我们的心始终与他们在一起,心手相牵,心息相通,共同守望,祈望灾区人民平安。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