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方能取信于民

2013年04月19日 10:01   来源:人民网   王石川

  财政部18日公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69亿元,这一数据比去年的预算执行数减少1.26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减少0.2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少0.33亿元,公务接待费减少0.64亿元。

  自2010年首次公开部门预算以来,今年是中央部门连续第四年推进部门预算公开,与往年相比有明显的三大亮点,一是部门“三公经费”预算首次与部门预算同步公开,这更便于公众监督预决算情况;二是预算的一些科目更加细化;三是“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对于公众来说,最感欣慰的当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在今年3月17日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李克强总理提出“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如今恰好过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我们可以发现承诺正在兑现。

  推动预算公开,削减“三公经费”,既是打造透明财政、民生财政的需要,也是打造廉洁政府、廉价政府的必经之路。不公开透明,公众实现知情权、监督权就是虚妄之谈;不削减开支,就无法取信于民,正如李克强所称,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只能增,那就需要削减政府的开支,“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

  中央部门在压缩“三公经费”上做出了表率,地方政府应该积极跟进。去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明确要求,“今后,中央部门须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等;省级政府的‘三公’公开,也拟在两年内实现全覆盖。”而据媒体报道,截至2012年年底,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开了“三公经费”,但公开的部门数量不尽相同,多的有29个,少的只有1个。不公开“三公经费”,公众就无法有效监督,也不可能知道政府有没有削减经费。

  当然,无论中央部门还是地方政府,在“三公经费”的公开上有必要更详细,除了让公众看得见,还要让公众看得懂,更要条分缕析,让公众看得一清二楚。在我国香港行政区,预算会细化到添置座椅、换灯泡等细节上。除了细致,还应该完善制度设计,正如去年6月27日国家审计署署长刘家义提出:目前“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也容易造成社会公众误读。

  让公众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这是政府的责任;不该花的钱一点都不能花,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既靠政府的自觉,更需公众监督。从公开“三公经费”到削减“三公经费”,并形成严格的制度化安排,方能更好地打造民主财政、廉洁政府。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