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向本报投诉称,4月3日前后,洛阳市第12中学发生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涉及200多名学生,并且事发后,学校为安抚气愤的老师,组织班主任公款去湖北丹江口、武当山旅游。而该校校长对记者表示,4月2日晚确实有学生拉肚子,但只涉及14名学生。谈到“公款旅游”的事,他表示是在合作单位的帮助下,按照惯例仅去了南阳市内乡县考察学校和在南阳境内丹江口召开“德育工作会”。(大河报4月9日)
食品安全与公款旅游,本来根本不沾边的两件事,一旦联系在一起,就让人有了无限的遐想。学生食物中毒,学校想到的不是调查原因、进行补救,而是首先想到对“气愤的老师”进行安抚,组织班主任出去公款旅游,这是典型的“遇到问题捂盖子”式的简单应对策略。出了问题,不去追根溯源、亡羊补牢,而是顾及面子、首先“封口”,这暴露出一些学校已经沾染上某些行政部门的官僚作风。
面对网贴反映的“食品中毒”问题,学校将之轻描淡写为“拉肚子”、“只涉及14名学生”,但从网贴反映的情况看,各班因为食物中毒拉肚子的达到200余人,“学校厕所全部爆满”,按照网贴的说法,这同时引起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教师不满,“他们统计了各班学生拉肚子的情况”——这或许就是学校组织班主任外出旅游的原因所在。学校不顾学生“管一管饭菜质量”的诉求,而将精力放在“安抚”班主任的身上,显然是本末倒置。将“食物中毒”淡化为“拉肚子”,“公费旅游”成为参加“德育工作会”,将责任淡化一至于斯,乾坤大挪移功夫何其精湛!
学生因“食物中毒”而拉肚子,对学生来说是健康问题,对学校而言则首先是面子问题。学校从虚荣、政绩等考虑出发,从“安抚”“气愤的老师”入手,看似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安抚好了老师,然后通过老师安抚学生,事件自然会归于平息——但却暴露出学校对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冷漠,是对学生权利的粗暴践踏。至于引发学生“食物中毒”的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学校则绝口不提,实在令人寒心。
网贴和学校的说法不同,哪一方更接近真实?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在信息芜杂的当下,就像不能全信网络帖子一样,对学校及教育局的说法同样不能全信。就像不能确认网贴反映的“食物中毒”情况,作为责任方的学校和教育局更有开脱责任的现实考量,同样要审慎对待。面对晦涩不明的态势,就需要第三方介入调查,这个第三方应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相对独立性,可以吸收学生、家长、教师、教育局官员、律师、纪检监察、食品安全监管、卫生等多方加入,就“食物中毒”和“公费旅游”向社会做一个明确的交代,给那些吃坏肚子的学生一个说法,给那些可能被用来“旅游”的公款一个说法。
连学校也承认并且经医院证实的一个事实,就是学生之所以拉肚子,就是吃了学校食堂“发芽的土豆”所致,虽然拉肚子不算多严重的问题,但已经造成了“食物中毒”的事实,这是不能否认的。再者,即便当事方否认了“公款旅游”,当地教育部门同时也承认这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是学校“私自”行为,没有向上级汇报。蹊跷的是,学生刚刚因为食物中毒而拉肚子,原因尚未查明,食堂管理尚未整顿,学校就忙着组织班主任外出参加所谓的“德育工作会”,如此吊诡的巧合,难免令人做过多联想:所谓的“德育工作会”,是否就是一个掩饰“公款旅游”的幌子?由此看来,网贴反映学校利用组织班主任“公费旅游”对“食物中毒”进行封口,真相尚未抵达。由于事关学生身体健康、学校管理质量和信誉以及更宏阔公共利益问题,事情的真相更不能蒙尘。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