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香港会有企业为官员买车养车吗

2013年04月10日 07: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军荣

  国企司机高师傅向记者透露:“国家一直在监督查处公车私用问题,但现在的政府官员用车已经由地上转移到了地下,政府的公车虽然入库了,但企业的公车却在快速增加———用车的是政府官员,买车养车的却是企业。”(《 中国企业报》4月9日)

  很多官员习惯向企业“借”车。如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刘丽洁的“座驾”是向当地一家企业“借”的;三亚市天涯镇党委书记张作壮开的豪车是向企业借的;原广州市市容环卫局领导从广日集团借用三辆轿车作为“座驾”,该集团要与环卫局合作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

  企业不会无缘无故为官员买车养车,要么是迫于权势,如果不和官员搞好关系,怕给自己带来麻烦;要么是互惠互利。企业付出的是一辆车,得到的回报肯定不止一辆车。官员之所以向企业“借车”,是为了躲避监管,且使用起来“方便”,可以进退自如。当官员和企业走得太近,也就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官员和企业都得利了,受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1997年国务院下发的有关文件中就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借用下级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的车辆。事实上,该文件颁布以来,企业并没有停止为官员买车养车。只是这几年随着网络的兴起,才让部分借车事件曝光。

  企业为官员买车养车,还体现了糟糕的经商环境。依据国际商会公布的“市场开放指数”排名,香港被誉为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在香港办企业,无需擅长应酬,企业家若与政府官员交往过密,反倒可能引来麻烦。香港会有企业为官员买车养车吗?即便有,也很容易被揭露,官员和企业都会受到惩罚。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