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企业为官员买车绝非“免费午餐”

2013年04月10日 07:11   来源:红网   钱桂林

  国家一直在监督查处公车私用问题,但现在的政府官员用车已经由地上转移到地下了,政府的公车虽然入库了,但企业的公车却在快速增加——用车的是政府官员,买车养车的却是企业。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政府官员,是企业公关的重点,为了保持亲密关系和联络方便,企业会主动为其购买专车并聘任专职司机。至于政府官员向企业借车,更是司空见惯,有些企业是求之不得。(4月9日中国经济网)

  自去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城市高档娱乐场所门前的公车的确大大减少,是政府官员真的减少了应酬吗?非也,原来某些政府官员也掌握了一些“地下工作”经验——让企业为他们买车养车。这倒很不错,一来车子是企业的,偶尔逮着,就说是临时借用企业的,监管部门抓不着小辫子;二来照常享用“公车”,不用自己花一分钱,车补照拿。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企业老总不是傻帽,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政府官员,成了企业公关的重点,至于政府官员向企业借车,更是求之不得,这便暴露出资本想傍靠权力的迫切心理。谁都知道,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权力是最好的东西,权力是万能通行证,要不怎会有前不久千万富豪去考公务员的奇闻?富豪不差钱,但差权力,金钱在权力面前有时显得低三下四,卑微得很;而反过来,权力在金钱面前会不可一世,因为在张狂的权力之下,金钱的获取实在太过容易,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精明的企业主正是看中了权力贪小便宜的龌龊心理,于是就欣喜若狂地慷慨解囊了。对他们来讲,买一辆车子甚至为此养一名司机,一年下来也用不了多少钱。但从政府官员那里获得的回报,就是几倍几十倍了,譬如减税、免息贷款、以政府行为助销产品等等。如此暴利,企业主焉有不投资之理?而对政府官员而言,被企业主狭隘的“友情”所绑架,只好慷国家利益之慨、慷集体利益之慨、慷民众利益之慨了。

  治理公车,需要铁腕政策。有关部门不能因为公车被封存或转卖了,便以为大功告成。殊不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政府官员很会“开拓市场”,让企业买单为自己配备“公车”就是明证。对这一新情况、新问题不可小觑,因为这其间暗藏了肮脏的交易和腐败,只要一露头,就要快打、狠打,决不能手软。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