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表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这与不久前表决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基本精神完全一致,行政审批制度努力做好“减法”,是保证政府职能成功转变的重中之重。
最近这些年,宏观调控的微观干预色彩日重,民营企业时常遭遇“有形之手”袭扰。不说别的,单单繁琐的行政审批,就足以让很多企业家力不从心。
行政审批制度严重干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必定也阻碍着经济增长。虽然国务院已经公布了六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但较之现代意义上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效率,依然差距甚远。行政审批层面还需要大量“减法”。如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动真格,对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民间经济活力都会有直接的效果。
减少行政审批,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率先入手,下大工夫短期内厘清行政审批的新思路。
首先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进程必须加快,真正确立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简化投资审批程序,方便社会资金高效率地进入投资领域。比如,眼下民间资本虽然有了“新36条”的庇护,但是真要进入到具体的产业,依然面临着冗繁的审批环节。其次,加大社会事业领域审批事项的清理和调整力度。核心原则是“打破垄断,扩大开放,公平准入,鼓励竞争”。三是清理一些囿于部门利益而存在的“红头文件”,而且这些文件对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了很多限制性规定。这就要求取消那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按法定程序设定的登记、年检、监制、认定、审定等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些层面早就应该大面积做“减法”。
唯有在废除、清理了大量不合理的行政审批手续之后,才能够防止滥设审批、重复审批。也只有在优化了行政审批程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供便民、高效、透明的公共服务。
不过,长时间以来,很多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官员,已经习惯性地将行政审批与权力及利益关联起来。在他们眼里,行政审批就是利益,管得越多权力越多,寻租空间越大。虽然大家都明白这样的行政审批,对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无疑形成了阻滞作用,必须加以改变,但是真正到了推进的时候,既得利益群体必然严加阻挠,改革进展迟缓。这就需要更多的类似“李彦宏们”大声疾呼,在中央层面“简政放权”思想的指引下,合力让“减法”改革扎实推进。唯有如此,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才具备基础,中国市场经济才能有尽可能多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