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谁能承受学校颁“黑白奖状”之闹心?

2013年03月12日 09:51   来源:荆楚网   醉江南

  据西部网报道,学校为鼓励学生,每个学期都会给优秀学生发放奖状。看着自家孩子捧回奖状,家长心里美滋滋的。但如果奖状是黑白的,家长又会作何感想呢?近日,陕西榆林市第一小学家长为孩子领回黑白奖状感到很闹心。(《皖江晚报》3月11日)

  记得上小学时,我总盼望能每学期能领到学校颁发的“红红的奖状”,然后炫耀似贴在家里的堂屋中间墙上,一张接着一张,充满了自尊和骄傲。如今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怅然,如此“黑白奖状”,我们激励意义在哪里?我们又该将它挂在哪?目前一张彩色奖状的批发价为0.3元,有能省多少教育经费呢?记得邓小平曾经说过,再穷不能穷教育。面对这“黑白奖状”,估计邓爷爷也会雷霆振怒吧。

  至于为什么要发一张黑白奖状呢?一是学校认为奖状成本高。该学校发放奖状的白老师说,每个学期学校会因为各种活动,奖励700多名的小学生。学校购买彩色奖状成本太高,因此从今年学期开始的学生寒假作业评比中,学校就统一将彩色奖状换成了黑白的,并且是自行从网上下载打印的。二是学校认为黑白奖状也含有鼓励。白老师表示,奖状对学生们来说是一种鼓励,不管是彩色奖状还是黑白奖状都影响不大。无论该学校如何解释,网友们并不“买账”。网友@欣欣向荣心认为,学校可以在其他活动中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但黑白奖状应该换成彩色奖状。@向前冲的翔仔表示:“黑白的奖状更像是一种惩罚,而非奖励。”

  文章写到此,我们该简单算一笔帐,看看这所小学到底节省了多少经费?否则公众云里雾里。市场一张彩色奖状的批发价为0.3元,为700名学生,只花210元就可以。700张黑白奖状按每张0.2元计算,也要花140元,只相差70元。学校为节省70元教育经费,让700多名学生的家长群体“闹心”,如此节省又有什么意义?这是一种典型的教育抠门。其实,在法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拨给小学的办学经费应不会如此紧张,一位学生至少有两百元的财政拨款,这间奖励700多人的学校,少说也有一二千人,少说也有十来万元的教育经费拨款,这些钱哪里去了?值得教育部门对这个抠门的学校进行财务审计,看看是否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现象。

  利用红色来表达喜庆气氛,这是中国人传统。中国人喜欢红色的喜庆场面,过年贴红红的门对、挂红红的灯笼。小学生得奖,本也是喜庆的事情,应用红色最合适。黑白色通常是用来表达丧礼上的肃穆气氛的,一般喜庆场面都忌用黑白色。“黑白奖状”简直是逆传统和民意而自以为是,孩子们的“黑白奖状”该挂在哪里?是贴在学校围墙上,还是贴在学生家中的客厅里?希望该学校的校长能给一个合理的“挂”法!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