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3日表示,限制携带奶粉1日起实行后,两天共拘捕45人,包括26名香港居民和19名内地人,检获178罐奶粉和1.2公斤非罐装奶粉。香港新规只允许出境者携带两罐奶粉,大量携带奶粉出境者最多可判2年监禁。
这真是让内地人伤心的消息。泱泱13亿人大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几罐让人放心的婴儿奶粉居然生产不出来,要忍受着全球的嘲笑到世界各国商店里去抢购,还有人要为此被抓进香港拘留所的“小黑屋”。这是中国的乳品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共同耻辱,也是我们这个国家被一根刺扎住喉咙般的痛苦感受。
我们理解特区政府做出这一决定的各种苦衷,包括香港奶粉部分断货的现实麻烦,更包括香港反对派借题发挥的压力。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认为香港特区政府的反应过于激烈。可以收缴、罚款,但为几罐奶粉祭出监禁,出手未免过重,其长远负面影响未必是短期收效可以抵消的。
香港本是弹丸之地,它的最大优势就是作为中国大陆门户的边缘优势,在此基础上的自由港定位才给香港带来了众人艳羡的巨大贸易量。内地奶粉供应有求于香港市场,这首先大概应看成是香港的机会,而非负担。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内地的支持在把香港人变得对挣钱懒惰和不敏感了,因为当内地食品安全频现危机的时候,香港应寻求创造市场的赢局,而不是搞得像“联合国禁运”一样,滑稽地规定一系列针对向内地带奶粉的惩罚措施。香港实在承受不起自绝于中国大陆门户职能的代价。
我们希望这只是香港在极短时间内的临时性措施,香港能通过组织货源很快结束当前的“禁运”局面,避免内地人因此事对香港的不满定型。香港社会应当了解:患难之中见真情。随着内地社会的不断民主化,香港与内地的关系越来越不仅仅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态度,内地民众对香港的看法将不可避免对决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当然这件事不能只怪香港,内地的集体自我反思应当是围绕奶粉事件的主要情绪方向。这几年内地采购奶粉者不知在全世界的商店里受了多少白眼,我们送去了钱和就业,换来的是指着我们脊梁骨的点点戳戳。这比当年往国内带彩电等大件要丢人多了,因为它表现的不是我们的落后,而更多是我们的混乱和不争气。
首先要批评中国内地的乳品企业和监管部门,但公众千万不能以为自己仅仅是受害者,而对这种混乱的形成毫无责任。实际上,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就是整个社会信用能力不足的一个极端爆发点。只是因为触及了孩子的健康,一些平时能混过去的灰色地带才变得如此黑白分明。
很多人相信,奶粉安全问题决非一个死结。进口奶粉的供不应求,以及它们的高价格,为中国的优质奶粉实际创造了凤凰涅槃的机遇。中国市场上的确对国产奶粉有顽固的不信任,但也布满了巨大需求的风和帆。受到广泛信赖的优质国产奶粉如果在未来几年出不来,那将是中国社会的集体性新耻辱。
奶粉风波以一个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鉴于中国社会的庞大人口量,我们必须在食品供应领域立足于战略上的自给自足。没人能养活得了中国人。扩大到其他领域,也没人能救济得了中国人。中国必须自己争气,这是国情对我们的最大规定。▲(作者是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