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小学设春秋假 "带薪假7年落实"难解旅游休闲之渴

2013年02月19日 18:07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叶祝颐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月18日公布,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纲要提出,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完善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的休假保障措施。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职工休息权益方面的法律援助。高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2月18日《北京晚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旅游休闲需求,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推进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事实上,不仅中央在推进国民旅游休闲的顶层制度设计,地方政府也在行动:尝试恢复“五一”黄金周,拼接元旦假期,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发放旅游券,旅游日景区门票优惠……

  但是在我看来,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能否顺利推动,主要受三个因素制约。一是积极营造国民旅游休闲的社会氛围,二是国民有闲暇时间去享受旅游休闲,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三是旅游休闲产品放下高贵身段,走向平民化,让普通公众具备旅游休闲消费的经济承受能力。对于第一点,中央、地方政府与媒体都在积极努力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让人心生期待。难点在第二点与第三点,也就是广大民众要有闲有钱。

  先说第二点,《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了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落实的具体目标,并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高校灵活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探索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这些都有助于保障国民的旅游休闲时间,国民错峰休假也有利于缓解黄金周游客井喷的尴尬局面。问题是,公众对带薪年休假十分期待,关于带薪年休假,《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纲要》却提出2020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落实,让人感到遗憾。法律已经规定的带薪年休假为何要让人等待七年之久,而且还是“基本落实”?为何没有强制落实带薪年休假的顶层制度设计?

  再说第三点,此前,部分地方群众哄抢旅游消费券,一些地方旅游日景区门票优惠措施受追捧,就说明广大公众对旅游休闲优惠政策充满热望。要真正推动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地方旅游部门与其热闹高调派发旅游券,还不如直接给游客送去景区降价的消息,更受人待见,更解公众旅游休闲之渴。实行景区门票低价政策,不仅是为了促进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应该着眼长远,取得政府财力支持,逐步还原景区公共属性,让公众充分享受旅游休闲的乐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与我们的高门票政策不同的是,国外不少风景名胜根本不要门票。即使卖门票,票价也普遍低廉,与当地百姓收入水平比起来,是九牛一毛。门票价格在国民月收入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1%。比如,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只需6欧元;以色列国家公园门票一般为10-20谢克尔,最低为3谢克尔(1谢克尔约合人民币1.8元)。人家低价甚至免费吸引游客,我们的某些景区涸泽而渔,门票价格屡创新高,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如何激活国民旅游休闲热情?

  因此,要顺利推进《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除了法律制度保证、营造舆论氛围以外,需要执法部门提高执行力,把沉甸甸的带薪年休假民意变成现实;需要地方政府让景区回归公益本质与公共属性定位,下调景区门票价格,旅游配套设施也相应下调服务价格,这不仅会激发公众的旅游休闲热情,而且会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如此,将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