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提高劳动参与率

2013年02月05日 08:10   来源:人民日报   蔡 昉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已于2012年开始减少,今后将持续负增长。据预测,2010—202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累计减少近3000万人。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低于8%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就业冲击,也说明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利的人口变化趋势,通过就业扩大转化为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做出了显著贡献。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一些经济增长动因会发生不利变化,我国潜在增长率会相应降低。据测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潜在增长率,将由“十一五”时期的10.5%,下降到“十二五”时期的7.2%和“十三五”时期的6.1%。较大幅度的下降,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由正变负直接相关,无疑意味着人口红利的减少。

  对于减速趋势,首先,不必过分担心。实现党的十八大制订的2020年在2010年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目标,只需今后保持年均6.9%的增长率。减速恰好提供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空间。其次,如果采取刺激需求的方式,试图把增长速度拉高到潜在增长率之上,将不可避免造成通货膨胀、产能过剩、背离比较优势等一系列问题,欲速则不达。第三,正确的应对之策是通过深化相关领域改革,提高潜在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可通过劳动、资本等要素供给的增加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得到提高。研究发现,在2011—2020年期间,如果城镇劳动参与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此间的潜在增长率能相应提高0.88个百分点;如果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则可以把潜在增长率进一步提高0.99个百分点。

  提高劳动参与率的最大潜力,就是通过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稳定农业转移劳动力在城镇的就业。目前1.6亿进城农民工没有获得城镇户籍,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全,所以他们在城镇的就业并不稳定,并且通常在退休年龄之前就返乡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使整体劳动参与率得到显著提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可以通过保持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达到。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仍然偏高,继续向外转移仍可创造资源重新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此外,通过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允许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让长期缺乏效率的企业退出经营,让有效率的企业相应壮大,也可以创造出资源重新配置效率。有研究显示,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通过企业自由进出和竞争进行资源重新配置,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为30%—50%。在农业劳动力转移减慢的情况下,发掘这个生产率源泉,是提高潜在增长率的重要举措。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