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高利润将终结 多因素助力成长分化

2013年02月04日 07:35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罗惠良
    近年来,得益于资产负债规模的大幅扩张、资产质量的显著改善以及持续稳定的利差环境,中国银行业盈利稳健增长。据银监会统计,2005-2011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6.8%,2011年银行业整体合计净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比重近30%。虽然即将发布的2012年度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或将减缓,但预计不会显著低于20%,仍将保持相对较高的正增长。

    然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或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传统盈利模式下净利润的系统性持续高增长行将终结。

    首先,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极具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使经济渐现企稳,但中长期人口红利的渐进消褪及资本形成放缓的确定性正不断增加,经济增速仍然面临较大的回落压力。根植于经济高增长环境中的银行信贷,持续大幅扩张概率趋降。不仅如此,在外汇占款大幅波动成为常态的新时期,货币信贷的扩张基础已经受到影响,以往多年商业银行偏好信贷扩张的稳健增长模式恐难以为继。

    其次,与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如影随形的商业银行存款成本攀升,贷款业务结构调整及其定价水平考验,成为制约银行营业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国际经验判断,在中国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环境中,逐利资金需基于不同市场投资回报率的动态变化完成跨市场的动态再配置,大规模的金融脱媒不可避免,而金融脱媒往往伴随着商业银行的利差收窄。另据经验判断,在资本项目管制条件下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其银行业的利差也大多会收窄。对于现阶段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80%甚至更高的中国银行业而言,利差收窄对其盈利能力的重创不言而喻。

    再次,倾力发展非利息收入是主要国家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举措。但当前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监管部门针对收费项目的规范整顿以及交易手续费的下调,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及非息盈利的增长压力日益深重。事实上,2012年前三季报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大幅下挫甚至负增长的经营表现,一定程度上预兆了因监管萌生的负面影响正集中释放。

    最后,虽然决策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战略,必将引发大规模投资及金融服务需求,如国家发改委和联合国预测,至2020年新型城镇化将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超过25万亿元,但问题在于,“新型城镇化”将更加倾向于依托城市集群特别是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加大农业现代化支持力度,中小城镇、新兴产业及“三农”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最主要的融资及金融需求主体。遗憾的是,该类主体整体“素质”不高,现行“体制内”正规金融基于“成本-收益”考量,对其分散性资金需求大多缺乏支持动力,通常表现为相对弱偏好,尤其在政策紧缩期更将其排挤于正规金融之外。据测算,我国银行业对规模或限额以下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不及5%,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4%的水平,而且低于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约25个百分点。据此,现行金融系统和金融机构在新型城镇化带动的金融需求面前仍然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受益度与成长性自然大打折扣。

    前瞻地看,在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国家必将多路并举地加快金融系统重构。如依托新型金融机构、信托与企业债券等非银行信贷产品、民间借贷与私募股权基金等民间金融,完善多层次普惠金融系统;再如有序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扭转融资结构失衡等等。中国金融业非传统银行业务的市场份额势必提升,社会融资总量中非银行信贷比重仍将提高,进而商业银行整体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

    在银行业务拓展更加依赖存款成本管理、贷款业务结构调整及定价水平、非信贷业务拓展,以及金融创新能力的市场条件下,银行业整体的进一步分化将势不可挡。分类别看,一是那些拥有综合优势、完善网点、稳定存款来源和较好美誉度的商业银行仍能吸引客户;二是在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中,灵活调整业务结构、提高定价能力、加快拓展“高定价”业务、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的银行大多具备超越同业的发展能力;三是大力发展非传统银行业务(如债券投资、养老金、新型同业业务)的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及利差收窄的能力相对更强,有望保持稳健的扩张步伐;四是具备良好客户基础、小企业业务比重相对较大的银行有机会借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持续保持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