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作家留一抔泥土又何妨

2013年01月28日 08:54   来源:工人日报   舒年

  作家史铁生过世已两年,骨灰至今仍然未能入土。原来,家人希望将其骨灰安葬于他生前魂牵梦绕的北京地坛,而此举也得到诸多网民的支持,认为史铁生的作品赋予了地坛新的意义,理应长眠于此,亦有政协委员向公园上级主管单位提出此议。然而,这个想法却遭到地坛公园方面的拒绝,理由是:从文物保护和规划考虑,地坛内不适宜为现代人塑像。

  对于很多读者而言,正是因为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才重新认识了这座当时还处于荒弃状态的公园,而这篇散文的节选部分也被人教版语文教材收录,成为大江南北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史铁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把地坛从一个冰冷的荒弃园林转变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文化符号,使其具备了过去并不曾有过的独特文学内涵。

  当然,作为一名作家,史铁生是否“配得上”将骨灰留于地坛,的确有待商榷。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充实的,而非停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裹足不前,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地坛公园作为一个人文地标、文化符号,其对这座城市人文历史的价值,并非止步于最后一次祭拜,而是伴随着时空变换,世事变迁,在一代代亲历者的追忆和记录中不断沉淀。

  在许多读者眼中,史铁生已经和地坛融为一体,以一颗包容的心接纳他,让古代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文学交相辉映,有何不可?在文化地标周围安葬与其相关的文人,不仅不会有碍观瞻,反而会增色不少。北大的未名湖畔,不也安葬了与其相关的名人么?

  另外,如果说安葬一个小小的骨灰盒就影响文物古迹,殊不知地坛公园占地多达43万平方米,其中古建筑所占面积非常少,绝大部分土地都是各种草地和树林,许多北京市民也常在地坛公园内的空地上休息锻炼。在绿地和树林中为作家留一个角落,对古迹有何影响呢?难道说,为作家留一抔泥土,对文物古迹的影响甚于每年春节时地坛庙会熙熙攘攘的百万人流?

  真的不希望下一代的孩子们,提起地坛时只记得春节庙会时的大快朵颐,却难以回忆起这座园林里那些逝去的淡淡墨香。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