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10年来不是硕果累累,而是恶果累累。恶果一,催生了校车,导致了一幕幕校车事故后的悲剧发生;恶果二,乡村学校近于消失,没有学校的乡村近于死亡;恶果三,农村教育越来越贫瘠化,近乎归零。
就跟高校扩招大跃进一样,就跟教育产业化的政策一样,“撤点并校”的恶果日益显现,教育这座大山不光让农民更加透不过气来,还让农民产生了绝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供养了一个大学生,却是毕业就失业,一股新的读书无用论和辍学风潮令人忧心。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近年来的表现并不叫好,尤其是“撤点并校”,已经让本已危机四伏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尽管公众一再呼吁要对这项政策进行反思,但是鲜有地方政府拿出实际行动顺应民意,解决问题。
日前从湖南传出消息,为切实纠正一些地方在农村学校“撤点并校”过程中盲目推进“小学进镇,初中进城”做法,湖南日前要求各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未经批准备案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这个“叫停令”尽管来得晚些,但毕竟还是来了。(1月23日《京华时报》)
教育部统计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农村小学减少了一半,从44万所锐减到21万所,如今我国小学数量已缩减至新中国初期水平。应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义务教育“普九”虽然欠债多、作假多,但是基本上达到了一村一校,农村孩子足不出村就可以有书读,朗朗书声点亮了农村的活力。当时问题也的确多,老师工资普遍发不出来,各级财政是拖了今天拖明天,也是一副喘不过气来的样子。
“普九”完成没多久,政府甩包袱的“撤校并点”就闪亮登场,而且积极性很高。据统计,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大家跟比赛似的,看谁撤并的力度大,效率高。疯狂又荒诞的撤并竟然持续了10年,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这次湖南的具体做法是,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都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设置教学点。在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学生来源、交通、环境等因素后,原则上农村小学、初中分别按服务半径2.5公里和3公里设置,学生每天上学单程步行时间一般不超过40分钟。农村学校超过服务半径设置的,小学1至3年级应当通过就近设置学校或教学点来解决。
这就很好,就以单程步行40分钟为标准,选择并划定上学读书的学校。这样,校车是不必要的,近百分之八九十的乡村是该有学校的,村庄里的读书声是会悠扬地回荡农村上空的,田园之乐也会回来的。
只不过在叫好之后,还要呼吁:对于“撤点并校”仅仅叫停还远远不够,关键是接下来要敢于纠错,对那些超过步行40分钟还到不了学校的撤并,要复原要改过来,这才有公平可言。与此同步,还要对农村教师实施待遇倾斜,倾斜的力度不能小,要留得住人,甚至吸引城市教师来农村任教。这一点同样很重要,这也是关乎农村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