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各地两会陆续召开 勤俭节约永不过时

2013年01月22日 09: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报评论员

  近日,各地两会陆续召开。从现场传回的消息看,取消宴请、自助餐无酒水、减少纸质材料印发等等,一些看似不太重要的小事,却让厉行节约的清新会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扑面而来,令人欣喜。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无畏,到建设时期“勤俭是个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的生动号召,崇尚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的好作风极大地凝聚了党心民心,成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家底”越来越厚,生活越来越富,在一些人眼里,勤俭节约也有些“过时”了。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侵蚀着党的肌体健康,损害社会风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勤俭节约是个传家宝。艰苦岁月,我们凭借它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经济发展、物质条件改善的今天,这一传统仍要持之以恒地践行。这些年,我国经济总量的确逐年增加,但按13亿人口平均,仅列世界100位左右。一些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医药卫生、社会保障、教育事业发展还需要大量投入,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任务非常繁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能不能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对一个执政党和一个国家来说,是攸关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勤俭节约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经验有时不可靠    2010年04月12日
  • ·管住年终“突击花钱”    2012年12月25日
  • ·铺张浪费就是腐败    2012年03月07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