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现运营的近180座机场中,大约70%亏损。以江苏省为例,该省13个省辖市9座机场有7个“吃不饱”。记者深入调查发现,为了解决机场亏损问题,江苏省不少地市规定所属各部门、各单位每年必须包机出行的次数,甚至出台文件强迫下属单位包机出国出境考察,为机场“输血”。(1月21日《光明日报》)
机场建设作为现代化交通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有其科学性的。比如规划的确立,就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各种交通的配置、产业结构对航空运输的依附性等等因素;此外还必须处理好机场建设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关系,对机场功能进行准确定位。
全国180座机场,江苏就占了9席,机场密度已高达每万平方公里0.9个。在机场建设热中,“长三角”地区每万平方公里的机场密度为0.8个,大大超过美国0.6个的水平,早有就专家提出过质疑和预警,但并未引起重视。
如今,该建不该建的,也就都建起来了,蓦然回首,发现许多机场已成鸡肋。机场建设热所带来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工程建完了,政绩捞足了,所花费的巨额资金、浪掷的土地等宝贵资源早已成了沉淀资本,是好是歹也无所谓了,事已至此,好像不需要有人负责了。其实不然,这里面存在着痛彻骨髓的“烂尾”困境。
一是不追究决策失误难以以儆效尤。一个机场从规划、审批到建成,要涉及的领导和部门极多,如果对于如此严重的决策失误,根本就无人负责,那么就很难抑制政绩工程的冲动。地方主政者照样要拍着脑袋“创造条件上”,而审批部门也同样会有“闭着眼睛”审批的杰作出现。
二是后来者还要接着替前面的决策失误收拾烂摊子。比如江苏的某些机场,本来等待它的就是“破产”的命运,但谁愿意在自己手中壮士断腕呢?不能用休克疗法,于是又想出了维系机场虚假繁荣的歪招:利用政府发文、公款旅游、企事业单位消费的形式来“输血”,如此无休无止地浪费民脂民膏,又与饮鸩止渴何异呢?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