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1月17日消息,2013年春节前,将为8953.4万人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总金额达到215.9亿元。这是自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第四次在春节前为全国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补助金额最高360元/人。(1月18日《新京报》)
从提高扶贫标准,到提高城乡困难群众生活补贴标准,中央以实际行动体恤民生,缓解困难群众的生活压力。体现了应有的责任担当。笔者期待,地方政府科学界定困难群众,尽快把生活补贴政策落实到位,给困难群众带来实惠利好。
对于经济宽裕的人来说,两百元、三百元的生活补贴或许数额太小,但是对困难群众尤其是低保家庭、五保户来说,意义完全不一样。几百元价格补贴就可以换算成大米和鱼肉禽蛋。在粮食、农副产品、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的现实语境下,其体恤民生的思路值得肯定。
早在2008年的 “两会”上,政协委员刑普就提案建议,给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以抵消CPI高速增长的影响。尽管该提案最后没有立案,但是引起了全国舆论的广泛关注。在金融危机、物价上涨之时,香港、澳门地区也曾多次全民派发红利帮市民纾解生活压力。当然,内地与港澳地区情况不同,全民派发红利并不现实。财政一下子拿出大笔资金分红有困难;即使资金可以到位,引发新一轮货币贬值,怎么办?但是这种还富于民、体恤民生的思路值得倡导。
近年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话题屡被提及。近期,不少省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这些都为收入分配改革,让广大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准备了条件。但是,除了机关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以外,如果没有制度驱动力,让其他企业预备起给职工加工资,有些一厢情愿。
虽说当前物价涨幅在回落,但是自来水、天然气涨价,居民用电实行阶梯式改革,特别是以菜价为龙头的食品价格上涨。在一片“涨”声中,通胀压力显现,给民众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工薪阶层寄希望于涨工资,待业者、失业者、农民,还有低保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并不能从涨工资中获得实惠。因此,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给予足够关注,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与生活质量,尤为必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在平抑物价的同时,及时给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除了抵消通胀压力的消极影响,增强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的一种公共责任。
当然,关怀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方式有多种,不限于发放生活补贴一条路径。地方政府除了科学界定困难群众,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的善意补贴政策以外,可以因地制宜作出更为细致个性化的制度安排。比如,用公共财政给保障房、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再比如,扩大补贴范围,提高低保金发放标准,实现低保金与物价联动,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还应该加大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事业投入的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公共产品供应种类与数量,等等。而补齐公共服务与社会救助短板。让困难群众享受均等公共服务与及时社会救助,也是在间接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总之,只有切实解决好衣食住行医等群众现实利益问题,让每一个公民尤其是困难群众感受到政策实惠,才能真正让广大民众感受到改革发展的实惠。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