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本版报道《“菜篮子”项目成了欠薪工程》见报的当天,内蒙古海拉尔政府部门做出回应:将通过法律手段帮助当地近千名农民工追讨欠薪。第二天,我接到一位农民工的电话,语调还是那么沉重。他说,讨薪几个月了,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工钱。
想起第一次接触这些讨薪农民工的情景。我们接到农民工打来的报料电话,按照约好的地点,赶往北京南城一处地下室旅馆。那天下午,一场即将围城的雾霾刚刚露出点苗头。走进地下室狭小凌乱的房间,立刻感到气闷头晕。3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我们的心一点一点地往下沉——农民工风险意识之淡,政府监管环节之弱,让人不由得捏一把汗。
没有任何资质,工人临时招募,大包工头下面还有小包工头,三五个人就算一伙;干活儿靠朋友或亲戚介绍,垫付的工程款往往从银行贷几十万元,再“抬”(借高利贷)几十万元。一个包工头告诉我,他每天要付的利息都有上千元,为了揽到这笔活,他还塞给中间人几万元好处费……
如果说农民工们揽活儿方式的不规范,受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建筑市场的现实状况所限,尚且情有可原。那么,春茗新农业经济产业化园区项目本身存在的重重疑点,则指向了政府的监管部门。
比如说,工资保障金制度被认为是防止建筑工程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风险保障机制之一。但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个项目居然没有工资保障金。海拉尔区政府办回应说,保障金之前缴纳过,可是承建方中航鑫公司又通过不法手段提前抽取走了。如此把制度当儿戏,漏洞究竟在哪儿?
涉及近千名农民工的工程项目,居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海拉尔区劳动稽查大队解释说,园区地处偏僻,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上访之前,他们根本不知情。不知情,是否可以作为免责的理由?当地还有多少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项目在进行?
土地审批也是笔糊涂账。农民工们普遍反映,实际工程量与合同约定的相比大大缩水,原因是开发商一拖再拖,盖蔬菜大棚的场地一直无法落实。这让人不由得怀疑:当初签订工程合同的时候,土地有没有到位?按照海拉尔区政府办的最新说法,这个项目租赁的是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的土地。那么,农垦集团在这个项目中担任什么角色?存不存在违规批地行为?这些,也有待调查。
报道见报后,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他们很委屈。农民工们上访讨薪之后,他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而且都是依照规章制度进行的。为什么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如此强调规章制度呢?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就严格落实各项制度,规范工程项目土地审批,切实保障劳动者权利,恐怕就会少一些年末 “讨薪”了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岁末讨薪变得不再新鲜,甚至于普通的讨薪形式已经很难进入媒体的视野,非得用“下跪”、“跳楼”等悲情方式才能吸引有限的关注。这次采访中,我更是深深感到,如果不解决制度漏洞,讨薪的故事还会上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岁末讨薪,不过是平时欠账的集中爆发而已。追讨欠薪,人社部等部门已经三令五申,却还是屡惩屡犯。媒体报道、运动式解决,终究不是治本之策。惟有清除积弊、堵住漏洞,才能避免年年欠薪、年年讨薪的轮回。
春节回家的人们已经开始买票了,海拉尔讨薪的农民工们却仍然住在每天30元的旅馆里,艰难等待。希望他们能早日拿到工资,回家过个好年,更希望欠薪的疑团能早日解开,来年他们能心里敞亮地踏上打工的路。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