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首次面向海内外招聘央企高管开始,央企全球招聘渐成趋势。不过,央企高管的任命仍存在明显的行政化倾向,人事管理离市场化相去甚远。很多时候,央企高管被当成安排年龄偏大、提拔无望官员的肥缺,成了攒养老钱、享享清福的待遇。网友戏称“当不了省长就给你个行长,当不了大部长送你个董事长,年薪动辄数百万元,凭谁冲钱都想干”(1月16日人民网)。
央企高管职位成了官员的“肥缺”和“待遇”并非自今日始,而是一个绵亘久远的老问题了。这其中,一方面有体制机制的原因,相沿成习得久了,也就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了;另一方面也涉及具体的人事管理问题。因此,既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也不能听之任之,无所作为。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提出政企分开的改革目标,也即明确政府和企业在社会经济体制中的不同地位,在经济运行中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必须指出,与改革开放前市委书记兼任企业党委书记的惯常情形相比,现在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认识已经深入人心。政府对于具体市场主体的干预不再像以往那么直接和露骨了。
不过,尽管政府和企业的距离已经产生,但在现实生活中,二者的关系却并非真正实现了“一刀切”、各行其是,而是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微妙,也更难以断然斩断“情丝”。比如,国有企业的自主权虽然每每被强调,但政府出于国民经济安全乃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虑,往往愿意施加行政影响甚至干预企业的运行。而国企又不能自外于体制,不可能不受到这样的影响。
鉴于国企的人事任免权仍取决于政府,很多政府官员摇身一变进入企业,不仅正常而且正当。即便是公开招聘高管,最后的人事任用决定权仍在政府。更何况,面对相关各方纠缠不清、高度行政化的国企管理环境,那些纯粹的职业经理人往往也望而生畏,并不是特别愿意涉足。
因此,现在需要做的不是指责国企、央企成了官员的“肥缺”和“待遇”,而是应该继续深化改革以遏制这种异化倾向。也就是说,官员与央企高管的角色并非不可互换,但这种互换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遵守相应的规则,并接受公众的监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政府更像政府那样运作,让企业更像企业那样运行。
官员过渡到国企高管,不能再沿用以往的行政任命,而应该引入市场选择的机制;国企高管的职位应该是按照公开选拔的程序来确定归属,有了公开,相应地才有可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不致于错配;对于那些明显不适应企业管理的前官员,应该有强力的淘汰机制,而不能听任其尸位素餐。
毫不客气地说,即便是引导官员进入国企,也应该通过公开公正的程序,吸引那些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官员进来,而不是给那些所谓的提拔无望的官员一块修身养性的宝地。毕竟,国企成败关乎国家和全民的利益,兹事体大,不可不慎。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既能尊重市场规律,又能发挥好政府作用?不妨从当下国企的人事管理改革入手,作为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