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药品降价实惠如何让民众看得到

2013年01月09日 09:5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熊志

  只有体制畅通,医生、医院、药商、药品生产企业等角色在其职责范围之内从事医药事业,才能摆脱利益的掣肘,不至于对降价利好进行层层截流

  8日,国家发改委称,从今年2月1日起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共涉及20类药品、400多个品种、7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5%,其中高价药品平均降幅达到20%。(1月8日《北京晚报》)

  最近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一句“居民医药负担仍较重”,可谓中肯地指出了医疗卫生事业问题所在:毕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首要表现即为药价高,超出了民众的支付能力。针对这种局面,新一轮医改的方向也相对明确,比如药品招标制度改革、付费方式变更、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出台等,都旨在降低药品终端价格。在这个大的改革背景下,对大批药品实行降价,无疑释放出新的利好。

  通过国家的价格调控直接给药品降价,同样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当然也是减轻看病负担最直接、最立竿见影的方式。现在有些药品价格过高,部分是因为在冗长的流通成本之外,药品价格里还存在不必要的水分,这个按照目录降价的过程,是将这些水分挤出来的过程。

  不过,要看到,挤出药价的水分与看病负担减轻,是两个概念。医疗市场相对特殊,它跟普通的商品或服务市场不同,不是说产品价格降了,消费者通过购买,就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好。这一批次的降价药品多为临床用药,临床用药意味着患者不能自由购买选用,那么,降价的利好能不能最终传导到患者手中,牵涉若干向上的关联环节,比如这批药能不能被医生写入处方,在不在医院的采购范围之内,甚至说,药商企业会不会继续生产,等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预设前提。换言之,药品降价的实惠,有可能经过流通环节的层层过滤,到不了患者手中。

  其实,这正是当下医药事业的困境所在。目前,国家发改委指导下的药品降价,大大小小已经有接近三十轮,降价累进幅度和覆盖面,理论上是相当可观的,但患者的实际看病负担,很难说已经稳定在了较低水平,其中关键在于,药品降价是在一个不合理的医药卫生体制上进行的,降价效果最直接,但是却没有打通体制的病灶,降价效果也最容易被消解。所以我们看到,药品降价时不时在进行,但因为利润空间的压缩,有些药品改头换面以新的包装、价格出现,有些药品则从医生的处方和医院的采购目录中退出,有些药品在降价同时也降低了质量,还有不少低成本但市场需求量大的廉价药直接退市,药品降价的利好被这些因素稀释殆尽,陷入“一降就死”、“一降就没”的局面。

  因而,药品降价的实惠要真正被患者享受到,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即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是顺畅而良性的,只有体制畅通,在这个体制之下的医生、医院、药商、药品生产企业等角色,才能摆脱利益的掣肘,在其职责范围之内从事医药事业,不至于对降价利好进行层层截流。当然,这种局面的到来,只能依赖新一轮医改的深入,通过涉及方方面面的改革组合拳,为药品降价提供制度兜底,有制度兜底了,药品降价的利好传到百姓手中,自然是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8日起天津900多个品规药品降价    2012年10月09日
  • ·延误药品降价令,谁在装聋作哑    2012年05月03日
  • ·456个药品降价 降幅最高达23%    2012年05月02日
  • ·下月起广东 836个药品降价    2011年08月24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