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20年不喝自来水” 假矫情中的真问题

2013年01月07日 07:23   来源:西安晚报   寇宇龙

  丈夫在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饮用水产业委员会工作,妻子是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如此一对与饮用水打交道20余年的组合,因为深知水质的变化,已经20年不喝自来水了。(1月6日《南方周末》)

  生活中有不少爱美女士,因养颜需要,只喝某些进口的矿泉水。所以当“20年不喝自来水”成为新闻标题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矫情。有人说:难道从没出去吃过饭?然而仔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才知道他们从事水质相关领域的研究,因而对近20年来自来水水质不断恶化的情况比一般人更清楚,才有了不喝自来水的习惯,所以它与矫情无关,更多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健康,而这一表述背后带来的是水质恶化的真问题,才是真正的看点所在。

  根据这对夫妇多年的研究,在北京,如今被称为一类水标准仅相当于当年的三类,而自来水中硝酸盐的含量更是逐年增加,已经逼近国家饮用水标准中该项的最高上限……这些表明,水质恶化的情况非常严重,而水质标准的不断降低则令人很困惑:标准向水质的妥协,是无奈,还是纵容水质恶化的现实?

  实际上,缺水的不只是北京,很多城市都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不少城市的人口呈井喷式发展,给城市的供水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工业污染等原因,很多城市原本的优质水源遭到破坏,已经难以再成为饮用水。为解决饮水问题,多年来,许多城市开始寻找新水源,然而由于污染的蔓延和广泛化,新水源的水质也不容乐观,进而造成了自来水水质的不断恶化,现实如此,较高的饮用水标准自然也就难以坚守。

  在水质恶化的背景下,有人选择不喝自来水,并根据专业和工作所长选择其他的饮水方式无可厚非。但这样另类保健康的行为背后,却给普通大众带来了难题:不是谁都有经济条件和专业知识去选择那些价格高昂的矿泉水。对于一个个普通人而言,即便知道了自来水水质不断恶化,也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城市里,生活在无数根水管组成的城市大动脉里。话说回来,即便个人有能力购买更好的水,也脱不开水质恶化对健康的影响,因为自来水之于我们,就像海之于鱼,那些能游得更远的鱼可以选择相对洁净的海域,但水质恶化的蔓延,势必淹没所有鱼类。

  “20年不喝自来水”更像是一种另类的警示,在工业发展、经济利益与环境资源的多年博弈中,环境已明显处于劣势。在严峻的水资源现状面前,口号式的敷衍、疲软的环保行动,不但真矫情还在耽搁宝贵的补救时间。现在需要的是长远、负责的规划和实实在在的果敢行动。保护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虽然都重要,但前者是生命的基础,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