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建平县被列为辽宁省县委权力公开试点县,日前,该县公布了县委领导班子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以上共4770名干部的姓名、照片和电话号码。建平县委书记肖森说,他带头公布了个人信息。(1月4日《人民日报》)
日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单从找领导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找的领导的级别越高,问题解决得越快。所以,公布电话号码的4770名干部中,大部分干部的电话可能并不忙,倒是一些主要负责人干部的电话很有可能成了“热线”。如果电话过多,他们有精力一一亲自接听吗?如果让工作人员代为接听,公布电话甚至是手机号的意义又何在呢?
一切制度的设计都应以人性化为基础,对普通人是这样,对领导干部也应是这样。干部们的工作电话的花费是纳税人支付的,自然应完全公开,如此也利于群众找相关部门办事,但手机号这种更私人化的联系方式,是否也有公开的必要呢?人性化就要承认每个人除工作之外都要有个人的空间,24小随时可能响起的电话,是否会对相关干部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困扰?
一个好的制度还应该考虑其可延续性。那些公布了手机号的领导干部,真的可以做到不厌其烦吗?真的可以永远这样做下去吗?当现任主要领导离任之后,继任者也能把这样的做法坚持下去吗?如果某种制度只能存在一时,便是没有生命力的制度,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为了证明公布领导手机号“还真能解决问题”,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市场上的铁精粉价格2011年10月开始每吨下降了200多元,而按照规定,此时矿产品所得税也该下调。于是,当地富山街道商会会长崔学斌便于10月21日给县长打电话反映情况,10月25日,铁精粉所得税每吨便下调了20元。
从打电话到解决问题,只用了短短的4天时间,效率不可谓不高。可是,既然是“按照规定”应该下调,那么,下调就是理所当然的事。理所当然的事还需要别人来提醒吗?如果非要等到有人给主要领导打电话“反映情况”才采取行动,这是想说明公布领导手机号的做法提高了办事效率呢,还是想说明有关部门日常的工作效率太低呢?
靠主要领导之力推动的工作效率,不是真正的工作效率。因为,既然领导出面可以提高效率,当领导不出面或领导自己倦怠之后,效率便会迅速降低。其实质仍然是唯领导“马首是瞻”,存在“人亡政息”的危险。
所以,如果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公布领导干部的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不如建立、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惩戒机制,提高所有干部的工作效率;如果是为了监督而公开这些信息,那就不能只公开诸如姓名、照片之类的边边角角的信息,而是应从公开财产做起,来一次彻底的公开。否则,难免“作秀”之讥。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