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最冷时,北方早已开始集中供暖,南方的人们则要用五花八门的方式解决温暖问题。网络上关于希望南方集中供暖的呼声很高,呼吁各地重视市民的冬季采暖需求。“都是南方,湖南和海南能比啊?”这句话引起了很多南方人的共鸣,以一条线来划分采暖区域,让不少生活在秦岭淮河以南省市的居民认为不公平。(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A14版)
供暖不能一刀切
张若渔(湖南高校教师):“湖南和海南能比啊”,戳穿了供暖政策一刀切的粗暴——把纷繁现实和人们具体感受一笔勾销,统统以“南方”进行模糊的概念置换,继而以一条人为划定的气候分界线来裁剪南北供暖福利。
这样的供暖政策,不问湖南和海南的差异,只管南方与北方的分界。当南方许多地区人们在隆冬冻得瑟瑟发抖时,公共福利均等化从何谈起?南方集中供暖的最大拦路虎无疑是能耗。增加4%的总能耗,无论如何并非不可接受的数字。以增加的能耗换来南方地区冬季福利和幸福指数的集体增长,增加的能耗绝对用得其所。
今天的民众面对酷寒天气,会想方设法自我供暖,由此增加的能耗一定低于4%吗?恐怕恰恰相反,缺乏相对经济的集中供暖设施,大面积的、分散的空调式制暖的后果,或是能耗几何级地飙升。永远不要忘记:决定要不要供暖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感受,而不是那条刻舟求剑的分界线。
休止供暖之争
程思明(河南媒体人):围绕着南方供暖的争议,各路专家都论证了供暖利弊。然而,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总不能绕开民意吧?闭门造车的公共政策,难切实反映民众真实想法。如果根据“相对湿度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体感温度下降0.2℃”这样折算,南方冬季各月实际体感温度,大多数比实际温度低很多。这样的数据足以真实反映南方居民所感受到的寒意要比北方居民更强烈。遗憾的是,一些专家还是动辄拿污染能耗、实施困难等来否定南方集中供暖方案。
退一步讲,集体供暖,就算不适宜大面积在南方地区复制,也应因地制宜出台诸如“新型热泵空调系统”、“火电厂预热供暖”等供暖策略。讨论多年没有下文,也不等于说就可以因此搁置、无法可施。
“慢不得也急不得”
苑广阔(广西职员):既然广泛热议,南方供暖提上议事日程,既是对民意的呼应,也是从实际出发,提高南方居民生活质量的一种必须。只是,涉及到十几个省市的供暖,显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要考虑南北气候、地理、建筑等方面差异,还要考虑国家整体能源战略。这决定了南方供暖不可能一蹴而就,正确态度应该是“慢不得也急不得”。
“慢不得”,主要是指意识方面的问题。只有首先解决了意识问题,才能减少南方供暖从构想到实践的现实阻力,并最终推动政策的出台。而所谓的“急不得”,则是在政府和社会都取得南方供暖共识之后,在实施措施上,要按部就班,因地制宜,不可仓促上马,贪多图快。南方供暖可以提上议事日程,却不宜照搬北方的集中供暖方式,需经长时间研究论证,找出既能满足南方取暖需要,同时也不给能源安全带来威胁的方式才行。
不如发“低温补贴”
汪昌莲(湖北市民):时值隆冬,南方多地雨雪交加,异常寒冷。南方集中供暖呼声,又被争论不休。南方集中供暖没实质进展,并非是国家和地方轻视民意,而是南方集中供暖面对很多更具体问题。一方面,投入大,地方财政吃力,市民也要承受高额供暖成本;另一方面,能耗大,供暖效率比北方明显偏低,造成了资源浪费。
也有人质疑,为何武汉、南京、杭州等长江沿线的南方城市,已开始向部分小区集中供暖呢?殊不知,这是一些有条件城市,局部“自选动作”,很可能实行的是市场化运作。政府投入就具有公益性,虽解决了部分取暖需求,但对于一些没有享受到供暧服务的市民来说,也是一种不公。
因此,与其空谈,不如实在地在解决冷暖上做文章。有专家提出,南方采取空调以及地暖进行供暖更为可行。考虑到市民普遍难以承受高额电费,因此,政府可以每年在固定月份,给居民提供一定额度的电费补助或“低温补贴”,这比投入大量成本进行集中供暖,以及大面积楼宇建筑改造,更具有可行性。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