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穿得这么脏,就不应该坐公交车,应该自己走路回家!”12月28日,重庆825路公交车上,一名老太呵斥身旁风尘仆仆的农民工,指责其影响市容。(2012年12月30日,重庆商报)
其实这样的纠结在城市发生很多次, 2006年10月28日,在西安打工的农民工蔡师傅和7位装修工穿着沾满白色涂料的工服乘公交车时,被司机和乘客要求脱掉外衣; 2012年7月28日,江苏省南京市一辆28路公交车上,一吴姓男子因嫌上车的两农民工身上汗味太重,竟赶农民工下车等等,这次和南京那起冲突都是比较激烈。
那么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到底该如何容纳农民工,舆论似乎习惯将这件事往歧视农民工的道德高地上扯,有没有这个心理和成分,不能一概否定,但是这样的争论,无疑是不利于社会和谐建设,各方都能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尤其是在空间狭小的共交通工具内,更应该注意自身的问题。
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农民工是最辛苦的一族,但是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他们够不可能享受到城市市民的同等待遇,我们对他们的劳动应该尊敬,对他们的人格应该尊重,任何歧视农民工的行为是应该受到道德谴责,但是到了公共交通工具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待。
在公共环境内遵守公共准则,不会因为身份的不同而有特殊,所以一些市民对穿着肮脏的农民工排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方式方法确实需要讲究,发生冲突的事例是比较偏激的处置方法,多些善意提醒、农民工必要的自身防护、不是特殊情况的高峰期的避让、市民的包容,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在城市公共交通尤其是高峰期紧张的现实中,如果有一方做的不周全,发生冲突是难免的,但也不应该动辄拿道德谴责说是,那样于事无补。
比如发生冲突的都是一些特殊工种的农民工身上,他们确实不应该穿着工装到公共交通工具上去,应该力所能及的注意自身防护,采用备用外套是必须的。城市是公共场所密集的地方,生活在这个空间内都有维护公共秩序的义务,市民要求他们做到合情合理,但是方式欠妥上伤了农民工的自尊,是值得反思的。
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是公共空间生活的必备素质,看来农民工的生活习惯和城市生活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城市在扩大,需要有更多的人具备城市生活基本要求,这样的社会才有可能保持和谐,减少冲突,享受建设的劳动成果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