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地官员急售房产 反腐快打“闪电战”

2012年12月25日 18:03   来源:华龙网   曼城粉丝

  “这4套房子尽快给我卖出去,每套不得低于200万元。”近日,江苏省某政府人士在某公开场合的走道里低声地打电话催促着对方说,“快快,就这样定了。”据《华夏时报》从江苏、广东多个城市的不同渠道了解到,近日,多地出现政府机构人员放盘出售的现象。业内人士表示,这只是“灰色房产”的冰山一角。(12月22日《新民晚报》)

  曾几何时,贪官开始将手中“灰色收入”投资于高回报的房地产行业,其中不乏像拥有23套住房的广东“房叔”,购房狂潮也间接助推国内房价居高不下,让普遍群众望而却步,怨声载道。

  十八大后,各级纪检部门加强了对腐败分子的查处力度,主动出击,诛杀“蛀虫”,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反腐热潮,不少贪官纷纷落马,令腐败分子方寸大乱,陷入窘境。加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呼之欲出,让不少心中有鬼之人如同惊弓之鸟,坐立不安,急于转移个人资产,作为价值不菲且最易暴露的房产自然是首当其冲。一旦财产公示制度的全面实施,一旦被网友盯着了不放,房没有了是小,丢掉“乌纱帽”,锒铛入狱才是大。于是,将手中闲置房套现,让“地上资产”转化为“隐形财产”成为当下不少官员的一项“保命”任务。以前死了都不卖的房子,如今却不惜大量“清仓”,“香馍馍”最终成了“烫手山芋”。

  如今贪官已开始“撤退行动”,有的是将父母妻子儿女移居国外,自己却在国内大肆收刮民脂民膏,当“裸官”;有的是急于转移财产,洗掉“污点”,变“地上资产”为“地下财产”。要取得反腐工作实效,相关部门自然是不能坐以待毙,等着狐狸尾巴收回去了才开始行动,要主动打好闪电战,搞好突击战,要全面落实官员财产公示制度,通过“晒”的方式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让“灰色收入”无处藏身,警示官员“莫伸手,伸手必被抓”的道理。同时,还要加快财产公示制度的推进力度,不给贪官任何喘息之机。

  常言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官员纷纷抛房正是说明了部分人心中有鬼。反腐不能慢人一拍,等待“蛀虫”漂白后再去查,要想取得反腐斗争的胜利就必须要及时出招,打好“闪电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