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频频曝出官员的“艳照门”、“天价香烟门”等各种层出不穷的“门”事件,破坏了政府在群众心中清正廉洁的形象。如今,新的“房产急售门”又再一次撞击群众信任的底线。
11月以来,北上广等多地的二手房成交量明显增长。据调查,竟出现多地政府机构人员放盘出售的现象。笔者认为,官员急于与“灰色房产”“撇清关系”,这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十八大首次将“纯洁性建设”列入党建主线,并吹响了反腐倡廉法治化的新号角。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速反腐,整肃吏治,全国各地腐官相继落马。“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即将问世又给各路官员们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纷纷急售“烫手山芋”,妄想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练好内功”,向世人展示“洁身自好”形象。
官员们到底拥有多少房产?为何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出售?这一系列行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行官员财产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官员财产申报是为了规范官员行为,让官员的个人财产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从而防止腐败现象发生。可“房产急售门”的出现让这个制度的功效顿时大打折扣、形同虚设,更让我们看到了监督的缺位,监察的不足和声讨之无力,值得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更亟需更细更具体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规和监督体系来实现“标本兼治”、“保驾护航”。
官员急售房产现象,是贪官坐卧不宁的表现。所以,相关部门应该乘胜追击,顺藤摸瓜,将冒天下之大不韪之贪官“一举擒获”,不给腐败留一点缝隙,不给腐官留一点活路。
此次“房产急售门”出得巧,巧在“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即将问世之前;出得好,好在不用强制手段便可以摸清官员的“灰色资产”,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铲除官场“蛀虫”。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政府在以后的制度设计中,要更加重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而不是成为放之任之的摆设。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