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网传“柳州一女子喝醉在路边被强暴后自杀”的视频信息,引发社会关注。警方当日通报,经排查监控视频和走访当事人,网传信息不实,画面系男子搀扶醉酒女子,无被性侵和自杀行为,排除刑事案件发生。
网传视频看得人十分揪心,不禁为女孩的安全捏把汗,最终被证实是谣言,某种程度上是件好事。然而,回头审视这起谣言的发酵过程,普通网友面对网传视频,是否能第一时间识别谣言,避免推波助澜?
实事求是地说,很难。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在于,许多网传视频打了码,关键细节做了模糊处理,看上去的确很像那回事。但正如一些网友所说,“看了无码视频,没啥问题,最多算是姿势不雅”。网络上有些段子,说的就是将正常图片或视频的某些地方打码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这背后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官方通报出来后,打码视频下依然有人对“搀扶”的说法提出质疑,不能说他们不理性,只能说视频的处理方式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加上“关心则乱”,有人“宁可信其有”也不敢放任“万一”发生,也没什么错。
与以文字、图片传播的网络谣言相比,视频谣言被称为“网络谣言2.0版本”,因为它技术含量更高,容易让不熟悉视频剪辑的人掉进别人预设的陷阱。比如故意模糊化处理关键信息,以马赛克引导人们想入非非就是其中一种;选用一段视频,甚至是电影、游戏画面,配上新的文字或解说,上演“看视频编故事”;更有甚者,直接无中生有,用AI生成视频……值得提醒的是,部分短视频谣言通过嫁接、混剪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传播,甚至擅自使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的台标以提高可信度,让人防不胜防。
“偷孩子”“割器官”“幼师给幼儿喂避孕药”……高度敏感社会话题与误导性视频的组合每每能发酵成社会热点,原因就在于难辨真假的视频触动了人们的敏感神经。如公安部所说,一些自媒体人员在“流量经济”驱动下,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不惜以身试法,利用公众的焦虑、宣泄、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搬运加工、二次创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甚至直接造谣,挑动网民情绪、撕裂社会共识、污染网络生态,必须坚决依法打击。
能在一天之内查清事实、及时辟谣,柳州警方值得一个赞。也期待相关部门尽早揪出此次愚弄公众的造谣者,依法依规作出严肃处理,并尽可能向社会公开,推动个案警示教育效果扩大化。另外,持续加强“一案双查”工作力度,在追究造谣者责任的同时,敦促平台履行好主体责任和义务,方能有效避免短视频成为谣言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