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视频谣言以假乱真

2024-11-07 07:19 来源:南方日报

  11月5日上午,网传“柳州一女子喝醉在路边被强暴后自杀”的视频信息,引发社会关注。警方当日通报,经排查监控视频和走访当事人,网传信息不实,画面系男子搀扶醉酒女子,无被性侵和自杀行为,排除刑事案件发生。

  网传视频看得人十分揪心,不禁为女孩的安全捏把汗,最终被证实是谣言,某种程度上是件好事。然而,回头审视这起谣言的发酵过程,普通网友面对网传视频,是否能第一时间识别谣言,避免推波助澜?

  实事求是地说,很难。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在于,许多网传视频打了码,关键细节做了模糊处理,看上去的确很像那回事。但正如一些网友所说,“看了无码视频,没啥问题,最多算是姿势不雅”。网络上有些段子,说的就是将正常图片或视频的某些地方打码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这背后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官方通报出来后,打码视频下依然有人对“搀扶”的说法提出质疑,不能说他们不理性,只能说视频的处理方式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加上“关心则乱”,有人“宁可信其有”也不敢放任“万一”发生,也没什么错。

  与以文字、图片传播的网络谣言相比,视频谣言被称为“网络谣言2.0版本”,因为它技术含量更高,容易让不熟悉视频剪辑的人掉进别人预设的陷阱。比如故意模糊化处理关键信息,以马赛克引导人们想入非非就是其中一种;选用一段视频,甚至是电影、游戏画面,配上新的文字或解说,上演“看视频编故事”;更有甚者,直接无中生有,用AI生成视频……值得提醒的是,部分短视频谣言通过嫁接、混剪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传播,甚至擅自使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的台标以提高可信度,让人防不胜防。

  “偷孩子”“割器官”“幼师给幼儿喂避孕药”……高度敏感社会话题与误导性视频的组合每每能发酵成社会热点,原因就在于难辨真假的视频触动了人们的敏感神经。如公安部所说,一些自媒体人员在“流量经济”驱动下,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不惜以身试法,利用公众的焦虑、宣泄、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搬运加工、二次创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甚至直接造谣,挑动网民情绪、撕裂社会共识、污染网络生态,必须坚决依法打击。

  能在一天之内查清事实、及时辟谣,柳州警方值得一个赞。也期待相关部门尽早揪出此次愚弄公众的造谣者,依法依规作出严肃处理,并尽可能向社会公开,推动个案警示教育效果扩大化。另外,持续加强“一案双查”工作力度,在追究造谣者责任的同时,敦促平台履行好主体责任和义务,方能有效避免短视频成为谣言温床。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视频谣言以假乱真

2024年11月07日 07:19   来源:南方日报   维 辰

  11月5日上午,网传“柳州一女子喝醉在路边被强暴后自杀”的视频信息,引发社会关注。警方当日通报,经排查监控视频和走访当事人,网传信息不实,画面系男子搀扶醉酒女子,无被性侵和自杀行为,排除刑事案件发生。

  网传视频看得人十分揪心,不禁为女孩的安全捏把汗,最终被证实是谣言,某种程度上是件好事。然而,回头审视这起谣言的发酵过程,普通网友面对网传视频,是否能第一时间识别谣言,避免推波助澜?

  实事求是地说,很难。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在于,许多网传视频打了码,关键细节做了模糊处理,看上去的确很像那回事。但正如一些网友所说,“看了无码视频,没啥问题,最多算是姿势不雅”。网络上有些段子,说的就是将正常图片或视频的某些地方打码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这背后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官方通报出来后,打码视频下依然有人对“搀扶”的说法提出质疑,不能说他们不理性,只能说视频的处理方式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加上“关心则乱”,有人“宁可信其有”也不敢放任“万一”发生,也没什么错。

  与以文字、图片传播的网络谣言相比,视频谣言被称为“网络谣言2.0版本”,因为它技术含量更高,容易让不熟悉视频剪辑的人掉进别人预设的陷阱。比如故意模糊化处理关键信息,以马赛克引导人们想入非非就是其中一种;选用一段视频,甚至是电影、游戏画面,配上新的文字或解说,上演“看视频编故事”;更有甚者,直接无中生有,用AI生成视频……值得提醒的是,部分短视频谣言通过嫁接、混剪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传播,甚至擅自使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的台标以提高可信度,让人防不胜防。

  “偷孩子”“割器官”“幼师给幼儿喂避孕药”……高度敏感社会话题与误导性视频的组合每每能发酵成社会热点,原因就在于难辨真假的视频触动了人们的敏感神经。如公安部所说,一些自媒体人员在“流量经济”驱动下,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不惜以身试法,利用公众的焦虑、宣泄、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搬运加工、二次创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甚至直接造谣,挑动网民情绪、撕裂社会共识、污染网络生态,必须坚决依法打击。

  能在一天之内查清事实、及时辟谣,柳州警方值得一个赞。也期待相关部门尽早揪出此次愚弄公众的造谣者,依法依规作出严肃处理,并尽可能向社会公开,推动个案警示教育效果扩大化。另外,持续加强“一案双查”工作力度,在追究造谣者责任的同时,敦促平台履行好主体责任和义务,方能有效避免短视频成为谣言温床。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