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GDP超过50万亿元,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要超过2万亿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日前表示,多年努力之后,今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可以实现。今年的财政总收入,他估计会超过11万亿元,这也就是说,要拿1/6的财政收入用到教育方面。(12月22日《人民日报》)
这2万亿元教育经费怎么花?首先,1400万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提高。现在,老师们不仅有了绩效工资,还有住房公积金。农村老师自豪感多了,比起一般农民,自己的工资收入味道很甜。第二,惠及全国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建立起了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第三,学校建得更加漂亮,坚固的教学楼、崭新的学生公寓、宽阔的塑胶操场、干净卫生的学校餐厅、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已成常态。长此以往,用教育发展撬起民族腾飞的梦想就会很快变成现实,令人鼓舞。
2012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切身感受是,“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人民群众不可能满意;有了教育经费,如果用不好,也不可能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此,他认为,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重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在促进公平方面,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倾斜。可以说,对当今教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定位在“公平”和“质量”上,一语中的,切中肯綮。其中,尤以“公平”二字最为金贵。
最大的“公平”就是城乡公平。多年以来,农村教育跟城市教育相比,呈现出两层天的格局,一个穷,一个富,穷得要饭要不来,富得流油去旅游。校舍穷,不光建筑质量不达标,而且教室内一穷二白,除了一块斑驳陆离的黑板,就是破破烂烂的桌椅。老师穷,农村老师脸上就像刻了字,一个个灰头土脸,那点微薄的工资,根本不能让他们安心教学,穷酸的状况很伤人心。结果,教育质量自然是每况愈下,优秀老师在逃离农村,农村学校留下的师资都是老弱病残,这怎么会让乡村学校成为温暖乡村的“圆梦之所”?所以,当务之急就是“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从目前来看,这种倾斜还很不够,我们期待,2013年能够迎来更大的“倾斜”成绩。
还有一个“公平”就是区域内的相对公平。这主要是指一个城区、一片乡村,学校发展基本平衡,可以有特色,但不能有差距。衡量其是否有差距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看看有无择校现象,如果择校成风,那就充分说明,这里的教育是失败的,是经不起人民群众质疑的。相应的,相关的教育行政负责人就要为此担责,就要向人民群众“谢罪”,因为,多年以来人民群众深受择校之苦之累,实在是“罄竹难书”,受够了。
必须指出的是,一些楼盘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大的容积率意味着人口越来越密集,但就是不见楼盘内学校的影子,开发商只顾盖楼赚钱,却把教育的包袱甩了出去,到头来只能是让教育因为“僧多粥少”而加大择校力度,难题越来越大。当然,指责开发商也有失公允,关键还是政府的规划出了问题。你一个小区动辄十万二十万人,为啥不按比例把学校规划出来?等小区建好了,出现了上学难,其实已成“死结”了,难办的很,所有的一切,悔之晚矣。
值此岁末年初,各地有必要公布自己的教育经费账簿,根据自己的GDP,按4%算出自己的教育经费,让自己服务的人民知道这个数字是多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定要公布出大账下面的明细,告诉大家钱都花在了哪里,接受公众监督。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满意,才会放心。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