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我国1~11月份外贸进出口情况显示,11月份,进出口总值为3391.3亿美元,增长1.5%;其中,出口1793.8亿美元,增长2.9%;进口1597.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12月10日 新华网)
可以这样说,无论出口还是进口,都大大地出乎市场的预料。
外界普遍认为,虽然完成全年10%的增长目标难度很大,但按照9、10两个月的表现也不会没有一点希望,并且预想按照11、12两月的进出口状况,也极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可是,现实却给了这样的期待一盆温度极低的冷水。不仅出口增幅近乎于“哑火”,进口更是在经济已经出现企稳迹象的情况下完全“哑火”了。
显然,进口贸易的回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企稳的基础和条件相适应的。甚至可以这样说,进口贸易的回落,更加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了经济企稳过程中隐含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众所周知,进口的好坏,主要看经济的需求,特别是实体经济的需求。实体经济状况不佳,需求就难以保证。反之,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好,需求就有保证。11月份,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就是原油进口数量增速大幅回落约11个百分点。在居民家庭、生活等对油料消费没有出现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原油进口数量出现大幅下降,说明实体企业以与实体企业密切关联的运输行业对油料的需求下降了。实体企业对油料需求的下降,则说明实体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还不象经济数据所反映的那样,而是仍然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
除原油之外,其他大宗原材料的需求状况也很不尽如人意,数量和价格都处于低位状态。这一点,从PPI持续下降也不难看出。PPI持续低迷,说白了,也是实体经济不振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经济数据的企稳,主要还是投资拉动和政策刺激的结果。
同时,9、10两个月销售市场的回暖,更多的可能还是表现在对库存清理,至多是被库存。对多数企业来说,实际开工和生产的内在动力并不强,意愿也不高。相反,对库存积压带来的资金沉淀的担心却很强烈。所以,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要想使经济真正企稳回升,还必须等待实体经济的复苏,等待实体企业能够真正走出低迷状态。
而另一个必须引起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是,所以在经济企稳的情况下,进口贸易却处于“哑火”状态,与企业的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也不无关系。因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工贸易仍然在中国的贸易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外部需求的下滑直接影响我国中间产品的需求状况,使需求难以回暖;另一方面,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过低,大量利益被掌握着核心技术和销售环节的外国投资者、外国企业所控制,中国企业和劳动者只能拿产品最低端的加工费。这也意味着,一直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端制造、低端加工的问题,并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的迹象。相反,高端装备、高端技术等的引进工作,可能仍处于十分艰难的状态,这也是下一步经济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进口贸易出现下降,本身并不可怕,这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关键在于,进口贸易下降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纵然进口贸易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也难以证明中国经济已实现了转型,中国企业已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