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开学后,笔者接受了学校外事部门安排的一项教学任务,为来自美国的国际交流生讲课。这些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次与他们的闲聊中,一位同学开口便问我:“您认为中国对于美国的高失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我对于他的想法一点也不吃惊,不用他解释,我马上把美国大选中流行的“抢饭碗论”的内容叙述了一番,然后反问他是不是认为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不过,我并不想责怪这位同学。他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令人眼花缭乱的竞选宣传,以及一些政客长期以来在贸易问题上不遗余力地污名化中国。
其实,以“抢饭碗论”为核心的污名化运动,连美国学者也看不下去。今年10月,笔者有幸赴美参加了由美国传统基金会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作为著名的保守派思想库,传统基金会长期持亲共和党的立场,它似乎应该帮罗姆尼说话。然而,在这场主题为进口、就业与经济的研讨会上,曾担任美国驻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大使的特里·米勒在开场白中就对罗姆尼“要打压中国”的言论提出批评。中国问题专家史剑道明确将罗姆尼的言论归结为拉票的需要,并开玩笑说这是大选中常用的“政治信息传播艺术”。智库专家与罗姆尼在核心价值观上并无二致,为何两者观点却有天壤之别?关键在于前者面对的是政策设计者和学界人士,没有竞选压力;而后者为了竞选,就是要用“血汗工厂”、“抢饭碗论”污名化中国来拉拢选民。
美国大选已经结束,但贸易领域里对中国的污名化却已成为常态。美国人在熟练挥舞“反补贴”、“反倾销”大棒的同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各种“帽子”对中国企业和市场进行污名化,尽最大可能地诱导美国消费者远离中国商品。为了让公众深信不疑,一些政客和媒体不断声称因为中国默认甚至鼓励血汗工厂的存在,抢走美国人的饭碗。然而,对于美国企业在所谓的血汗工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近年来中国劳动力薪酬上升的情况,他们选择了回避;深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淘宝网,美国人也给扣上“恶名市场”的大帽子,理由是有侵权和盗版产品通过该网销售,而他们对美国国内网购平台同样存在的盗版电子书泛滥现象,却视而不见。
经过课堂讨论中对大量事实的分析,向我发问的那位同学不仅不再坚持“抢饭碗论”,而且把批驳这种论调作为自己的课程论文选题。可见,应对谎言,我们除了要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体制进行博弈外,还应选择更恰当的方式去说服美国消费者。只要更多的美国公众了解了事实的真相,“抢饭碗论”自然就会在美国国内失去市场,将会由政治武器变为政治负资产。▲(作者是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