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回归“原生态”乃是教育回归常识

2012年12月05日 08:12   来源:红网   梁建强

  在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村中,隐匿着一所小学。这所小学的校园里有石榴树、有柿子树,甚至还养着兔子、鸽子。当别的小学的孩子们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时,这里的学生可以在陶艺教室里做做手工,到操场的一角玩玩沙子,在课间操时跳跳马步舞,西下池小学致力于将孩子的童年原原本本地保留。“爱和自由,让师生成为他自己”,让这所致力于“生态小学”建设的学校闻名遐迩。(12月4日《东方今报》)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博弈”,一直是横亘在学校教育前的一道难题。洛阳的西下池小学则另辟蹊径,不仅未被应试教育束缚,还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以寓教于乐为导向的“原生态教育”。倘若套用近期广受热议的那个问句——“你幸福吗?”相信这所小学师生们的答案会是肯定的,因为,那些散落在校园中的笑容已经给出了答案。

  教育也应当讲幸福指数,让校园回归“原生态”乃是让教育回归常识。寓教于乐,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成为他自己”的可能,不仅是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也是对于教育的常识的尊重。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孔子就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习成为一种“乐事”,用兴趣激发求知热情,这样的学习动力才成持久,这样的教育才能彰显实效。

  不过,道理妇孺皆知,真正践行者寥寥。时下,基础教育往往被太多的功利思维所裹挟,“快乐教育”也沦为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课堂上,老师们的讲授往往以考纲为依据;课堂之余,各类培优、补习班亦多以提高应试成绩为目的。如此教育模式之下,幸福感自然无从谈起。

  教育不应被过度量化,基础教育有必要实现由“分数论”到“幸福论”的转型。衡量教育是否优质的标准,不应当是看能否培养出一个个被扼杀了天性的“应试达人”,而应当更多地思索,学子们能否从接受教育中感知快乐。

  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乃至对于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心的学子,更应成为基础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成为教育的“常识”,成为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惟有让孩子们享受更有幸福感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开启更有创造力的未来。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