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校园回归“原生态”乃是教育回归常识

2012年12月05日 08:12   来源:红网   梁建强

  在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村中,隐匿着一所小学。这所小学的校园里有石榴树、有柿子树,甚至还养着兔子、鸽子。当别的小学的孩子们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时,这里的学生可以在陶艺教室里做做手工,到操场的一角玩玩沙子,在课间操时跳跳马步舞,西下池小学致力于将孩子的童年原原本本地保留。“爱和自由,让师生成为他自己”,让这所致力于“生态小学”建设的学校闻名遐迩。(12月4日《东方今报》)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博弈”,一直是横亘在学校教育前的一道难题。洛阳的西下池小学则另辟蹊径,不仅未被应试教育束缚,还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以寓教于乐为导向的“原生态教育”。倘若套用近期广受热议的那个问句——“你幸福吗?”相信这所小学师生们的答案会是肯定的,因为,那些散落在校园中的笑容已经给出了答案。

  教育也应当讲幸福指数,让校园回归“原生态”乃是让教育回归常识。寓教于乐,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成为他自己”的可能,不仅是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也是对于教育的常识的尊重。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孔子就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习成为一种“乐事”,用兴趣激发求知热情,这样的学习动力才成持久,这样的教育才能彰显实效。

  不过,道理妇孺皆知,真正践行者寥寥。时下,基础教育往往被太多的功利思维所裹挟,“快乐教育”也沦为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课堂上,老师们的讲授往往以考纲为依据;课堂之余,各类培优、补习班亦多以提高应试成绩为目的。如此教育模式之下,幸福感自然无从谈起。

  教育不应被过度量化,基础教育有必要实现由“分数论”到“幸福论”的转型。衡量教育是否优质的标准,不应当是看能否培养出一个个被扼杀了天性的“应试达人”,而应当更多地思索,学子们能否从接受教育中感知快乐。

  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乃至对于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心的学子,更应成为基础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成为教育的“常识”,成为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惟有让孩子们享受更有幸福感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开启更有创造力的未来。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