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多接地气方能从根源上拆除贫困县“遮羞墙”

2012年12月03日 15:30   来源:大江网   胡童瑞

  漳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南部,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近日,人民网记者从漳县境内212国道经过时发现,沿线的部分村庄在路边竖起了一堵堵高约两米、用琉璃瓦装饰的墙,将路边农户的房屋遮挡住,部分墙体已经刷成白色。(12月3日人民网)

  一边是繁忙的国道,一边是低矮的农舍。在人民群众眼中,这不是“扶贫项目”,而是地地道道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他们的谴责只会多于褒扬。确实,为了应付领导参观检查而打造一堵“遮羞墙”,既蒙蔽了走马观花的领导,又隔离了干群关系。但是,我们在谴责这种行为的时候,还必须反思:为何两米高的“遮羞墙”就能遮住领导的双眼?是墙太高?

  “扶贫工程”原本是政府的民心工程,然而一些党政官员热衷于通过“彻墙”、“刷漆”大搞“形象工程”;而另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坐车搞基层调研,而忘记了田野调查研究的好作风,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形式主义作风。如果说“官员悬浮照”、“PS送锦旗”是办公室里的“政绩工程”,那么“遮羞墙”也不过是田野里的“政绩工程”,只是道具更“实在”一些罢了。在笔者看来破解“遮羞墙”还需领导多“接地气”,方能化解墙内墙外两重天的现象,才能从根源上拆除隔离群众的“遮羞墙”。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多“接地气”才能了解基层情况。领导干部需要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通过与群众拉家常,开“坝坝会”,了解社情民意,真正为民利民,密切干群关系。只有身子与群众接近距离,群众的心才会与你更近,才能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只有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切实走近群众生产生活,倾听群众呼声,我们才能了解到群众的真实愿望,从而在制定政策措施时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

  “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一堵看似光鲜的墙,是遮挡不住墙内民众的怨言,多“接地气”才能疏导民怨。群众利益无小事,基层问题看似不大,但真要解决,却常常困难重重。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多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不仅锻炼作风,也可以增长才干。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能把我们当亲人。但要想赢得群众的认可,让群众把我们当亲人,光靠讲漂亮话、彻“遮羞墙”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切切实实地把“扶贫工程”做成“民心工程”,才能赢得群众认可。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