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大的面包,你们要让这些孩子饿死吗?”近日,浙江嘉兴学院大三学生、湖南湘西凤凰县腊尔山镇所德小学支教教师梁老师连发微博,曝光了营养改善计划在该小学存在问题,引来舆论强烈关注。26日晚,湖南凤凰县教育局负责人称,“此事已大致查清,是管理上出了漏洞,其他方面没有问题,已经做出了对腊尔山镇所德小学校长、2名副校长,县教育局勤管站站长、副站长免职的处理决定,即将发布公文”。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行仅一年余,却已曝出多次丑闻,着实叫人遗憾。此次,发端于一则微博曝光,偷工减料的营养餐再次登上前台。在各方一片呛声之后,相关责任人终于以“被免职”的方式,火速谢罪。当然,为防“恶例”重演,惩戒“犯错人”,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但,若不从偶发案例中萃取出“一般性经验”,想必也无法根绝类似事件重演吧……
依凤凰县教育局的说法,“是管理出了漏洞,‘巴掌大’的小面包,实际是供货商的赠品”。不难看出,相关部门极力淡化此事,且暗示“事出误会”:校方误把赠品当作“正品”,而负有监管责任的人员,又恰巧疏于值守……若事实果真如此,3名校长、2名“站长”遭免职的决定,也算力度十足。然而,激动的围观者,断断不会满足于一个“处理结果”,他们意欲等到的,乃是“此事绝不再演”的可靠保障。
“此事绝不再演”,意味着“营养餐”能步入规范运作的轨道。但,就目前各地现状来说,其显然存在很大的改进余地。一方面,诸如“所德小学”一样,某些地方“营养改善计划”的政策红利,被“商业化转包”极大稀释。乃至,“3元钱营养餐到手只值1.9元”;另一方面,受制于具体条件,在“营养餐”供餐方式方面,众多学校放弃“热餐”,转而以“牛奶、面包”代之,也广受置喙。
改善学生营养,固然要兼顾地域实情,却也不该背离起码的初衷。回望“营养餐”的推行经验,公众最直观的感受或许是——亟需一场自上而下的“标准化”行动:营养午餐,应以何种“膳食组合”呈现,又该以怎样的程序落实?凡此种种,都得明确厘清才好。“每生每天补贴3元”,且“3元”在各地购买力有别,鉴于此“营养餐”呈现到桌时,便有了“各自发挥”、“各式各样”的理由。而这,或是所有具体“漏洞”的一大肇因。
偷工减料营养餐所带来的震撼,多半难以因涉事人免职而平息。确知的是,不压缩地方“各显神通”的空间,营养餐的活力,就极易在纷繁乱象间消于无形。也唯有更严格的“标准化”,才能终结营养改善计划中,或有意或无意的“试错”。
(相关报道见11月27日《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