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午间,湖北武汉一家餐馆突发大火,食客和店员迅速撤离。让店方意想不到的是,大火扑灭之后,一些食客返回买单。餐馆主管称,曾经听说有餐馆遭遇火灾等意外后食客飞单,没想到她遇到的食客如此讲诚信,“钱并不多,但让我非常感动”。 (11月7日《京华时报》)
不论是河南郑州老大娘的无人售馍,还是湖北武汉“信义兄弟”的接力送薪,抑或是广州良性运行13年的无人报摊,社会生活中某个角落发生的诚信故事,一旦以其真切动人的力量穿透人们心灵的世俗屏障,抵达柔软的内心世界之后,就会激起强烈的心理共振与情感共鸣。
餐馆提供相关服务,食客为此支付费用,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只不过,滚滚浓烟,熊熊大火,突发的火灾险情,食客也好,店员也罢,都不可避免地匆匆离开。在社会流动迅速的陌生人社会,食客大都是生面孔,从过往的经验来看,食客即使飞单,店家也无法追查。但返回买单的顾客,则让我们看到诚信的回归。
正如学者易中天所言,道德有一种社会性遗传,它原本就是人的天良。道德永远不会沦丧,天良永远不会泯灭,只不过,有时候需要被唤醒。道德既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个体自觉,是随时都在人们心中存在的,只要人们愿意就可以做得到。飞单常见,补单稀缺,为何?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食客在餐馆就餐,说到底是一种社会交换。只不过,经济学视野里的交换注重追求利益最大化,社会学意义上的交换则更加注重互惠和公平。“公平”是指在社会交换中对双方报酬和代价作出明确的社会规定;“互惠”要求受益的一方都要履行回报义务。换言之,飞单者违背了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也割裂了消费者与商家的互动链条。
事实上,食客在就餐过程中已经与店方构建了一种契约关系。火灾导致食客退出只是契约关系的暂时中断,而并非契约关系的终止。从这个意义来说,逃单既是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滥用,也是对商家正当所得的漠视。而食客“回头再来”的补单,既是一种道德回暖,也是一种权利救赎。
3桌客人,每桌200元左右,600元的消费确实不算多,但其背后的符号意义却显得难能可贵。在这家餐馆,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更多地观察人和食物、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返回买单的食客,以亲力而为的言行,让“社会信任”和“良性互动”的宏大叙事,充满了细节和温情。从飞单到补单的优美转身,既感动了商家,也同样打动我们每一个观众。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