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中国与印度的真正差距在哪里?

2012年11月06日 08:09   来源:环球时报   丁刚

  前些日子在曼谷接待了一名中国来的背包客,她拿了印度的签证,就开始找廉价机票,最后订的是从曼谷飞往印度金奈(Chennai)的航班。

  “金奈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她问我。我告诉她是印度的第四大城市。用印度人的比喻来说,就是“印度的深圳”,也就是印度的制造业中心。

  但金奈在中国及其亚洲的知名度,与深圳相比却相差甚远。这是由印度的制造业如今在世界、在亚洲的地位所决定的。

  印度学者谈论印度与中国,往往喜欢用“世界上最大民主国家与世界上最大专制国家”这样的标签,我觉得如果用“世界上服务业就业人数最多的国家与世界上制造业就业人数最多的国家”的标签,可能要更贴切。

  有一种说法,印度在政治制度上优于中国,迟早会追上中国的,如同我们听惯了的童话故事“龟兔赛跑”所讲述的。

  但这样的说法忘记了一点,像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无论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有一些路段是必须要走的,不可能跳跃过去。

  世界上没有哪个贫穷的国家是靠服务业崛起成为发达国家。从发展走向发达,必须靠制造业的积累,尤其是对印度和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印度和中国都无法解决那么多人的就业,也无法提升服务业的水平。

  不是什么民主,而是制造业,才是印度与中国差距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三次产业的划分大体上是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等,而第三产业则主要是指服务业。

  根据2010年的数据,中国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0.2%,46.9%,42.9%。印度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8.2%,26.8%,55.0%。而2010年,印度制造业的增幅仅为5.1%,低于世界6.5%的平均水平,与中国近15%的发展增速相比差距更大。

  如果仅从表面看,印度的经济结构似乎要优于中国,因为印度更接近发达经济体。通常,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为GDP的2/3或更强。

  但印度的服务业是建立在前两个产业低水平发展的基础之上,也必然是低水平的,具有个体经营者多,法律规范差,服务质量差,以及临时工没有基本保障等问题。

  类似问题在东南亚国家也相当普遍。因此有一种说法,说这种发展模式可以解决老百姓糊口的问题,但肯定解决不了老百姓致富的问题。靠在大街上摆摊,能摆出个现代化国家吗?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只有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服务业才可能提升。印度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服务业的发展,根本无法解决日益凸显的就业问题,大量农业人口无法进入制造业,整个国民的收入也就难以提高,这已经成为印度经济的瓶颈。

  中国与印度的发展显然不在同一个水平。中国眼下面临的是,如何减少制造业的比重,将就业人员向更优质的服务业转移,这是循序渐进的升级。这要比把适龄就业的人从街上的摊点或农村拉进工厂,容易得多。这段路中国的制造业早先已经走过。

  从这个角度看,一些印度学者引以为傲的民主体制,恰恰成了制约印度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一个典型例子是,在印度,有关电站等基础建设项目的议案,往往总会因为不同利益集团的扯皮,被一拖再拖。

  没有哪个外国老板愿意在总是停电而公路又那么破旧的情况下去印度投资建厂,无论这个国家有多么民主。▲(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