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国考热”一再升温、逼近“万里挑一”的“最热职位”横空出世的时候,一份数据也引起了人们注意。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查,65.8%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官本位”现象严重,68.5%的受调查者择业时优先选择“党政机关公务员”,而认同“有钱的”不如“有权的”占72.3%。
这组数据与“国考热”相映成趣。想当公务员,也是一种择业选择,本来无可厚非。但细细分析,这里边也折射出某种复杂的社会心态:一方面对官本位现象很不满,另一方面又向往“体制内”的优越条件,认同“权力胜于财富”的成功标准,看人待人也都带着“官”的考量,可谓怨的是“贪官”,念的是“当官”。如此矛盾的价值观,固然有着传统社会根深蒂固权力文化的影响,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来自社会现实的心理投射。
“有钱不如有权”,至少暗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有权”也能“有钱”,有人更是认为,“权力财富”来得容易、来得丰厚,成本也很低,较之白手起家、商场打拼、苦心经营的艰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别的不说,近期落马的“表哥”陕西杨达才,一边升迁至厅级干部,一边积累了十多块名表和一大把存折。广州的蔡彬更是神奇,一个处级干部,坐拥20多套房产,价值数千万,恐怕以精明自傲的温州炒房族,也不免自愧弗如。即便抛开“贪腐致富”这种极端案例,一些权力所附着的灰色收入、潜在资源、权力效用,依然充满了诱惑力,这也正是“官迷”迷“官”的利益动因。
其二,“有权”强于“有钱”,在一些人看来,即便有权者在财富数量上不如有钱者,但在社会地位、话语权、资源分配等各方面无往不利,处于“通吃”优势。近年来,从“让领导先走”到一些官员侵占保障房,再到一些干部子女搞“萝卜招聘”、吃空饷,无不反映了不当权力对社会公平的冲击。这类现象不时发生,其社会心理后果就是,在加深官民之间信任裂痕的同时,也加剧了权力崇拜和“官本位”意识。
尽管“有钱不如有权”现象确实存在,尽管“官本位”意识依然雄踞于不少人的观念世界,但对一个讲究文明法治、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来说,对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来说,这种从现实到思想的“权力病象”都是有害的,对整个社会的生机活力更是一种损伤,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之反感并希望有所改变,时代进步的潮流也要求必须有所改变。
正是由于痛感“官本位”泛滥和权力失范之害,顺应潮流、呼应民意,近年来我们的社会才出现了信息公开、权力透明等新气象,开展了深入持久的反腐败斗争,激发了网络反腐、微博反腐等民间正能量。从长远看,破除流毒千年至今的“官本位”,关键是让权力回归公共服务的本位,既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消除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力寻租的空间,又通过制度和法律,尊重和保障公众权利,防止权力侵害权利的现象。这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对各级干部的告诫: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