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无孔不入,当金钱无所不能,中国是时候思考下“钱”的意义了。
钱不该买什么?这是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的第857期报道。文章以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新书名为标题,叙述了桑德尔的主要观点,其中不时穿插桑德尔在中国的所见所想。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只是时至今日,这样的东西没多少了。”桑德尔在书的开头这样写道。他接着说“我们生活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拿来买卖。这种买卖逻辑不仅应用于商品上,而且正逐渐掌控着我们的生活。”(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
钱正在让太多的东西明码标价,最糟糕的是,人们开始对这种明码标价觉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经历了市场经济充分洗礼的美国如此,仅仅走过三十多年市场之路的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流窜于中国各大医院、火车站的黄牛党,医院开设的200元的“特需窗口”让桑德尔认为中国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在一次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当桑德尔问到“假如发生了雪灾,每个人都需要雪橇铲雪,商店能不能加价把雪橇卖出去?”和热闹的哈佛讲堂不同的是,底下的中国学生大多选择沉默。最终台下的学生默默地举手投票,90%的人支持加价。
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我宁肯相信中国的学生是由于伦理道德而羞于表达他们的观点,但90%的学生支持加价让我知道了——这就是中国人行为惯性和社会环境的真实反映。
三十余年的市场经济让中国搭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高铁,速度过快,以至于让我们没有时间思考我们为什么出发。国家没有了思考,就忘记了国家积累财富的目的是为了富民,民富国弱也未尝不可。企业没有了思考,就忘记了企业唯利是图就难逃富不过三代的经济诅咒,就有了血汗和官商黑幕的一出出人间悲剧和丑闻。个人没有了思考,中国也会陷入中学课本里,老师分析《羊脂球》时说资本主义社会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人间地狱”的景象。
桑德尔在书中提到,美国人在金融危机之后不是反思市场思维哪里出了问题,反倒是引起对政府的不满和抗议。在中国依然会面临这样的境况,并且可能更糟,市场思维对我们经济的运转,社会的诚信体系,政府的合法性、人与人的相处都影响颇深,负面性也日益凸显。
金钱的自由流通和交换必须要有其边界。在社会这个大市场里,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出售,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同时钱的价值必须让位于一些价值,比如公平、公正的价值,比如发自内心的情感价值等。
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凭着《国富论》享誉世界,而在《国富论》(1776年)出版的十七年前,亚当斯密已经出版了《道德情操论》(1759)。利己与利他,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两本书给我们做了钱的实际意义和伦理意义的最好注脚。
眼看着钱在勇往直前的路上狂飙,让伦理意义上的公平、公正的思考牵绊下它。在中国,这种思考应是全社会的。
一个善于思考,存有哲学思辨习惯的民族总能在矫枉过正的迷途中找到出路,比如经历了纳粹统治的日耳曼民族。而经历了计划与市场,还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效率与公平之间、工业与生态之间等诸多两难问题上争论不休的中国,是时候回到哲学的终极层面上思考下“钱”的意义了,回答下“钱应该买到什么?钱不应该买到什么?”,而不是“能”与“不能”的经验式回答。只有这样,诸多问题才有了解决的可能。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