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法定节假日安排出炉!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决定》共2条,一是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即农历除夕、5月2日,增加后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劳动节放假2天(5月1日、2日)。二是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结合落实带薪年休假等制度,实际形成较长假期。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
消息甫出,网络上下一片叫好。整体看,公众对此表示了接纳和欣喜,更拉满了期待值、充满着获得感。究其因,《决定》直面舆论关切,满足了人们的殷殷期待。
比如,公众希望假日适当增加。“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直接呼应公众诉求。特别是农历除夕放假,更是让很多人心满意足。此前,除夕不放假,弱化了春节的团圆气氛,引发争议。如今,农历除夕放假,可化解质疑,还将让年味更浓。
“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也直抵人心。毋庸讳言,不少人对调休颇有微词。今年5月1日前夕,一个“五一其实只放一天”的话题冲上热搜。网友发现,尽管今年“五一”假期从5月1日至5月5日放假,称得上“加长版”小长假,但实际上都是调休拼凑的,真正只放假一天,由于调休,上班更累了,用网友的话,“调休一时爽,节前节后累断肠”。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此次发布的《决定》,正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从此次优化假日安排,可得出诸多启示。
比如,公共决策应开门调研,与民意保持良性互动。据统计,《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制定以来,先后于1999年、2007年、2013年进行修订。连同此次发布《决定》,可以说,每一次修订都体现了与民意的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兴调查研究,走好群众路线,问需、问计于民,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度。”假日制度改革亦是如此,多向公众“取经”,才能制定出深孚民意的措施,从而顺民意、得民心。
还应该看到,民意本身是多元的,有反对调休的,也有支持调休的,此之谓“众口难‘调’”。对此,就应该让民意充分“发酵”,以找到“最大公约数”。
当然,也要看到,公共决策也离不了代表委员等群体的参与,离不了专家学者的贡献。据报道,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两会”提案建议、网络媒体、专题调研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整理了群众意见建议,为修改《办法》做好了准备。
此次发布的《决定》,未必是最完美的假日制度,但一定是具有深厚民意基础的假日制度,是尊重多方观点的假日制度,也是契合时代背景和现实语境的假日制度。比如,既考虑到公众希望假日变多的因素,也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比重上升、生产效率提高等因素”。
还可以设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因素发生变化,若干年之后,这一假日制度有可能进一步优化。“时移而治,不易者乱”。相时而动,与时俱进,即时优化,这是常识。
《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明确提出,“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从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到优化假日布局,再到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以提升民众福祉为改革落脚点,我们每个人将更有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