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炒谷热”。“谷子”指的不是稻谷,而是英文单词“Goods”(商品)的谐音,特指二次元领域的周边商品。据本报报道,中小学生是“谷子”的主力消费人群,不少商场都有备受中小学生追捧的“谷子店”。二次元世界既点燃了中小学生交谈的热情,也激发了孩子们疯狂购物的冲动。
孩子们对“谷子”的“上头”已经到了助推市场数据乃至产业经济的程度。据调查,2023年中国二次元行业规模增长27.6%,达到2219亿元,每年人均消费超千元。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投机者利用青少年对“谷子”的追捧哄抬价格,导致部分“谷子”价格远远超出实际价值。许多学生每月花费数百元“吃谷”,有的线下购物一掷千金。自称代购“谷子”的走私团伙、手握“行情紧俏”产品的线上黄牛、假装拼团“吃谷”的同好网友,纷纷把未成年人视为重点客群,导致涉“谷圈”的虚假购物、假冒公检法等诈骗案件频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收集偏好。就像当年的玻璃球、干脆面卡片,当下未成年人把“谷子”作为解压的工具、学习的犒赏、情感的寄托,未尝不可;制作精良的画面、丰富的人物造型,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任何爱好若是追逐过度,沉迷其中,甚至不惜挥霍家长的血汗钱,就会迷途不返,跌入“谷”底。有些“谷子”为啥那么稀缺,是谁在背后操控这一切;判断收藏价值的鉴定机构,是不是和商家穿一条裤子;做海外代购一旦涉嫌走私岂非得不偿失……身处单纯的校园,青少年很可能跳不出狂热的“谷子”世界,冷静思考这些问题。
面对孩子对“谷子”的迷恋,家校既不该粗暴制止,也不能盲目放任。要了解孩子如此痴迷“谷子”的原因,尊重其在“谷子”消费中的自我认同和情感寄托,同时告知利弊,约法三章。例如,给孩子讲清“谷子”消费的内在逻辑,帮助其自觉树立理性消费观,做到投入有度,适可而止,谨防受骗。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要有针对性地打击价格虚高、欺诈孩子等行为,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必须意识到,“谷子”流行,折射出孩子们的课余生活缺乏营养。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不妨将“谷子”热视作文化包容的体现,因势利导,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精神的“谷子”:亲近自然,爱上阅读,读书分享,驰骋赛场,唱响歌会……以更多的文化创造力,以更多的文创、动漫周边产品,帮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培养阳光兴趣、追求艺术品位,更好地释放心理需求、体味社交乐趣,感受美好生活。
总之,不能任由“谷子”收割孩子、影响孩子的成长。要让孩子们意识到,真正的谷子,可以比商品“谷子”丰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