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场不是批发市场

2024-11-21 06:55 来源:北京晚报

  “拿一点儿,差不多就行了,别这样干呀。”11月17日,江苏苏州吴中举行马拉松比赛,两名参赛者疑似薅免费补给,将“能量胶”打包背在身上“负重”奔跑。11月18日,赛事主办方吴中区政府回应称,将根据号码牌寻找这两名选手进行教育。

  马拉松比赛对选手体能考验极大,通常赛事主办方会贴心地在补给点放些“能量胶”之类的免费食品,帮助选手及时补充能量。选手按需取用毫无问题,但明目张胆地“打包”、“进货”式地拿补给,显然超出了正常范围。据报道,“能量胶”一袋大概8元左右,并不算贵;装满一背包,不在装走了价值多贵的东西,而在于暴露占小便宜的心理。据报道,有选手表示,在一些比赛区域没看到“能量胶”,还以为是主办方没安排。个别选手的任性与自私,不仅侵害了其他选手的利益,也扰乱了比赛的正常秩序,抹黑了赛事主办方的形象。

  近年来,薅马拉松比赛物资羊毛的人屡见不鲜。2018年,四川西昌邛海马拉松,一名参赛者“打包”近百支“能量胶”,赛后不仅发朋友圈炫耀,还在跑圈社群中公开表示:“这次跑马主要就是去拿补给的,且应该多拿一点。”2023年,江苏苏州太湖马拉松赛,一名参赛者在比赛中拎着满满一包“能量胶”;社交平台上,还有马拉松选手公开售卖“能量胶”……参加马拉松比赛,本该好好磨炼意志,快乐享受比赛,传递健康正能量的价值观。个别人屡占“补给”的便宜,如何谈得上正能量,哪里能体现体育精神?

  体育比赛不是“打包”比赛。跑马拉松“进货”,跑出的是负能量。“能量胶”屡屡被“扫货”,表明单靠选手自律行不通。对那些肆无忌惮拿“能量胶”甚至不以为耻公然晒物资的人,必须加强他律,用严格细致的赛事管理加以约束。主办方的回复,既是希望两名参赛者真正认识到错误,也是给每一名喜欢多拿多占比赛补给的人以警示。

  马拉松赛场不是批发市场,谁都不能用“进货”心态对待比赛。打包“能量胶”,完全是传递负能量的歪点子。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马拉松赛场不是批发市场

2024年11月21日 06:55   来源:北京晚报   孟雅檀

  “拿一点儿,差不多就行了,别这样干呀。”11月17日,江苏苏州吴中举行马拉松比赛,两名参赛者疑似薅免费补给,将“能量胶”打包背在身上“负重”奔跑。11月18日,赛事主办方吴中区政府回应称,将根据号码牌寻找这两名选手进行教育。

  马拉松比赛对选手体能考验极大,通常赛事主办方会贴心地在补给点放些“能量胶”之类的免费食品,帮助选手及时补充能量。选手按需取用毫无问题,但明目张胆地“打包”、“进货”式地拿补给,显然超出了正常范围。据报道,“能量胶”一袋大概8元左右,并不算贵;装满一背包,不在装走了价值多贵的东西,而在于暴露占小便宜的心理。据报道,有选手表示,在一些比赛区域没看到“能量胶”,还以为是主办方没安排。个别选手的任性与自私,不仅侵害了其他选手的利益,也扰乱了比赛的正常秩序,抹黑了赛事主办方的形象。

  近年来,薅马拉松比赛物资羊毛的人屡见不鲜。2018年,四川西昌邛海马拉松,一名参赛者“打包”近百支“能量胶”,赛后不仅发朋友圈炫耀,还在跑圈社群中公开表示:“这次跑马主要就是去拿补给的,且应该多拿一点。”2023年,江苏苏州太湖马拉松赛,一名参赛者在比赛中拎着满满一包“能量胶”;社交平台上,还有马拉松选手公开售卖“能量胶”……参加马拉松比赛,本该好好磨炼意志,快乐享受比赛,传递健康正能量的价值观。个别人屡占“补给”的便宜,如何谈得上正能量,哪里能体现体育精神?

  体育比赛不是“打包”比赛。跑马拉松“进货”,跑出的是负能量。“能量胶”屡屡被“扫货”,表明单靠选手自律行不通。对那些肆无忌惮拿“能量胶”甚至不以为耻公然晒物资的人,必须加强他律,用严格细致的赛事管理加以约束。主办方的回复,既是希望两名参赛者真正认识到错误,也是给每一名喜欢多拿多占比赛补给的人以警示。

  马拉松赛场不是批发市场,谁都不能用“进货”心态对待比赛。打包“能量胶”,完全是传递负能量的歪点子。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