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华山许愿锁被暴力拆除的视频刺痛了不少网友的心,景区回应:有安全隐患,会定期清理,拆下来放在道观里,不会二次售卖。
这一解释是有道理的。解决许愿锁“负累”是保证景区安全的应有之义。十年前就有报道指出,由于安徽某景区一直没有清理过游客自发挂上的“平安锁”,导致行道两侧的锁总数量有十几万只,总重量可能达到20多吨。
“景区拆锁”,并非华山独有现象,实际上在很多景区都出现过。尽管拆锁有一定的正当性,但人们还是难掩失落心情,毕竟从一开始挂上去的时候,就没想过摘下来,否则“把心锁住”“永不分开”的寓意何以体现?尽管华山景区方面给出了善后方案,但对痴心一片的许愿锁主人来说,或许还是造成了某种程度的伤害。何况,这种暴力拆除的行为,带来了不大好的观感,很难通过“善后”就能抚慰人心。
很早以前,我就有过这样的困惑:许愿锁会越挂越多,直到挂无所挂处,届时会如何?在网上,这种困惑可能代表了一种集体的担心,很多人都问过:“旅游景区哪些许愿牌和许愿锁最后都去哪了?”我从来不曾购买过许愿锁,因为早已预见到许愿锁的“宿命”。不是因为许愿锁买不起,而是担心许愿锁“不长久”。
多年来,许愿锁“积压”问题引发关注,围绕“拆锁”而展开的争论,也不绝于耳。至于,如何对待这些被认真祝福过的许愿锁,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拷问。前述安徽景区就在处理方案上左右为难,为此通过媒体向网友求招。
应该看到,许愿锁文化的出现,源于两种情形。一是,在景区里挂锁祈愿,是游客自发而为,并非景区提供的服务。这表现出一种建立在谐音梗基础上的民间祈福心理。当然,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景区里也有商户卖锁为业;二是,景区开拓业务,主动招揽游客挂上许愿锁,甚至还开发出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