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暴力拆除许愿锁,两难局面何以形成?

2024-11-25 07:29 来源:羊城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景区暴力拆除许愿锁,两难局面何以形成?

2024年11月25日 07:29   来源:羊城晚报   伍里川

  游客华山许愿锁被暴力拆除的视频刺痛了不少网友的心,景区回应:有安全隐患,会定期清理,拆下来放在道观里,不会二次售卖。

  这一解释是有道理的。解决许愿锁“负累”是保证景区安全的应有之义。十年前就有报道指出,由于安徽某景区一直没有清理过游客自发挂上的“平安锁”,导致行道两侧的锁总数量有十几万只,总重量可能达到20多吨。

  “景区拆锁”,并非华山独有现象,实际上在很多景区都出现过。尽管拆锁有一定的正当性,但人们还是难掩失落心情,毕竟从一开始挂上去的时候,就没想过摘下来,否则“把心锁住”“永不分开”的寓意何以体现?尽管华山景区方面给出了善后方案,但对痴心一片的许愿锁主人来说,或许还是造成了某种程度的伤害。何况,这种暴力拆除的行为,带来了不大好的观感,很难通过“善后”就能抚慰人心。

  很早以前,我就有过这样的困惑:许愿锁会越挂越多,直到挂无所挂处,届时会如何?在网上,这种困惑可能代表了一种集体的担心,很多人都问过:“旅游景区哪些许愿牌和许愿锁最后都去哪了?”我从来不曾购买过许愿锁,因为早已预见到许愿锁的“宿命”。不是因为许愿锁买不起,而是担心许愿锁“不长久”。

  多年来,许愿锁“积压”问题引发关注,围绕“拆锁”而展开的争论,也不绝于耳。至于,如何对待这些被认真祝福过的许愿锁,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拷问。前述安徽景区就在处理方案上左右为难,为此通过媒体向网友求招。

  应该看到,许愿锁文化的出现,源于两种情形。一是,在景区里挂锁祈愿,是游客自发而为,并非景区提供的服务。这表现出一种建立在谐音梗基础上的民间祈福心理。当然,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景区里也有商户卖锁为业;二是,景区开拓业务,主动招揽游客挂上许愿锁,甚至还开发出更多功能。

  无论何种情形,景区对待这些许愿锁,都应该保持人性化的意识。假如游客挂锁行为未经过景区同意,甚至是违规的、煞风景的,那么景区可以加以劝阻、遏制。但假如这种行为并不突兀,也没有影响到公共利益,那么,善待这些许愿锁,也是景区的一种义务。假如游客挂锁是与景区进行合作的结果,那么,人们自然可以认定,游客和景区实际上形成了契约关系,景区有保存完备的责任,否则就是在违约。既然明知许愿锁迟早放不下,还一波波“迎来送往”,那未免欠妥。即使这种定期清理是必须的,那也应该事先向买锁挂锁的人声明,而不能制造许愿锁会永远挂着的错觉、幻觉。显然,如果游客事先知道许愿锁会定期被清理,那么恐怕会有相当多的人拒绝为此买单。这不仅是对游客知情权的尊重,也是景区对自个儿减轻压力作出的理性安排。

  遗憾的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听说过哪家主导这种业务的景区主动“限流”。相反,很多景区在流量和效益面前,对许愿锁来之不拒。面对景区“拆锁”现象,一些网友吐槽,“难怪最后两人没成”。这种戏谑,既带有一份对于景区的失望,也带有一份自省。挂锁但没成事的案例很多,不挂锁但喜结良缘的也不少,凡事平常心就好,不必迷信。

  客观而言,一些许愿锁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已经打上了社会文化的印记。如何安顿好它们,使之不至于成为“废品”,需要审慎考量。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即使在当年挂的地方找不到,若能在其他地方找到,一定也会非常开心”。可见,很多人内心里不是不能接受许愿锁被拆除,而是对粗暴对待、弃之如敝屣的态度不满意。

  总之,解决许愿锁“负累”问题,需要游客和景区都能保持一份自觉。对游客而言,可以少一点盲从,多一点理性。对景区而言,可以少一点利益冲动,多一点公共意识;少一点短视,多一点通盘考虑。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