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骑行需要服务闭环

2024-11-22 07:44 来源:北京日报

  骑行不畅,自行车道常被乱停车辆占据;停车不顺,时间都花在锁车上;修车不易,小众品牌车行不敢碰……近日,媒体调查发现,市民骑车路上还面临不少“磕磕绊绊”,影响了绿色出行热情。

  这些年,随着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骑行热度在北京不断升温。长安街、中轴线等成为热门骑行打卡线路,很多风景优美的郊野山林也吸引了不少骑行爱好者。数据显示,北京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比例已经由2015年的39.3%增至2023年的48.8%。从通勤到休闲,健步悦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市民追捧。

  骑行持续升温,离不开良好的出行环境。这些年,立足骑行友好城市目标,北京在优化慢行系统上下了不少功夫。开通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联动建成城市绿道上千公里,开展滨水空间三网融合试点,一系列实招极大改善了骑行环境。但话也说回来,不同于球类竞技等需要专门场地的项目,自行车运动脱胎于日常代步,丈量着城市的角角落落。与之相应,让更多人畅享骑行之乐,设施硬件固然要齐备,管理软件也得跟上。媒体调查所揭示的这些梗阻,就值得好好关注。

  骑行友好背后,是交通发展理念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说,让绿色出行之路更顺畅,需要针对骑行空间的精细化治理,也有赖于相关部门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中,拿出更大耐心做好路权再平衡。目前,自行车优先标识已在北京街头亮相,交管部门也持续丰富执法手段,加强对抢占自行车道等违法行为的惩治,从源头上保障各种交通方式各畅其行。此外,骑行的“下半篇文章”也不容忽视。比如,针对大家吐槽的停车难问题,能否敦促企业严格管理电子围栏、拿出更多资源投入车辆维护服务?比如,聚焦“买车容易修车难”,能否完善行业运营,鼓励自行车制造商更多采用标准配件?回答好这些管理问题,骑行友好才能实现闭环。

  时下的骑行,不再是出行的“刚性选择”,更多是全民健身休闲的“主动作为”。骑车的人多了,友好的骑行环境更离不开文明规范的加持。共建共治共享,同时利用大数据等提高对非机动车的动态管控能力,引导骑行一族遵规守矩,自行车文化一定会加速回归、大焕光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月华)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友好骑行需要服务闭环

2024年11月22日 07:44   来源:北京日报   雨馨

  骑行不畅,自行车道常被乱停车辆占据;停车不顺,时间都花在锁车上;修车不易,小众品牌车行不敢碰……近日,媒体调查发现,市民骑车路上还面临不少“磕磕绊绊”,影响了绿色出行热情。

  这些年,随着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骑行热度在北京不断升温。长安街、中轴线等成为热门骑行打卡线路,很多风景优美的郊野山林也吸引了不少骑行爱好者。数据显示,北京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比例已经由2015年的39.3%增至2023年的48.8%。从通勤到休闲,健步悦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市民追捧。

  骑行持续升温,离不开良好的出行环境。这些年,立足骑行友好城市目标,北京在优化慢行系统上下了不少功夫。开通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联动建成城市绿道上千公里,开展滨水空间三网融合试点,一系列实招极大改善了骑行环境。但话也说回来,不同于球类竞技等需要专门场地的项目,自行车运动脱胎于日常代步,丈量着城市的角角落落。与之相应,让更多人畅享骑行之乐,设施硬件固然要齐备,管理软件也得跟上。媒体调查所揭示的这些梗阻,就值得好好关注。

  骑行友好背后,是交通发展理念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说,让绿色出行之路更顺畅,需要针对骑行空间的精细化治理,也有赖于相关部门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中,拿出更大耐心做好路权再平衡。目前,自行车优先标识已在北京街头亮相,交管部门也持续丰富执法手段,加强对抢占自行车道等违法行为的惩治,从源头上保障各种交通方式各畅其行。此外,骑行的“下半篇文章”也不容忽视。比如,针对大家吐槽的停车难问题,能否敦促企业严格管理电子围栏、拿出更多资源投入车辆维护服务?比如,聚焦“买车容易修车难”,能否完善行业运营,鼓励自行车制造商更多采用标准配件?回答好这些管理问题,骑行友好才能实现闭环。

  时下的骑行,不再是出行的“刚性选择”,更多是全民健身休闲的“主动作为”。骑车的人多了,友好的骑行环境更离不开文明规范的加持。共建共治共享,同时利用大数据等提高对非机动车的动态管控能力,引导骑行一族遵规守矩,自行车文化一定会加速回归、大焕光彩。

(责任编辑:李月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