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免费政策”的思考进行下去

2012年10月18日 07:42   来源:解放日报   柳森/卢汉龙

  ●免费政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细小到每一项免费政策都可以设计精准、服务到位、民主协商、平等公正,那么它足以由小见大,照见一个可以看得到的美好未来。

  ●公共利益无小事。在我们目前的发展阶段,公共资源十分珍贵,必须认真对待,谨慎为上。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嘉宾:卢汉龙(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解放观点:尽管国庆长假已经过去,但关于如何更好地实施免费政策的议论,并没有停息。近年来,从一些城市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乘坐公交的待遇,到博物馆等文化场馆逐步实行免费参观,再到杭州西湖景区十年来坚持“零门槛”……可以说,国人对于公共场域下的“免费大餐”已不陌生。现在,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更好更完善地“免费”。

  卢汉龙:“免费大餐”好不好,向来有争议。我们现在关注到的这些免费做法,大都经历了一个从草拟到解释、从试行到发现问题,然后再解释、再完善的过程。其间有摩擦,有商议,有协调,有更新与细化。简言之,“免费大餐”从来不会因为有好心、有一个好的想法,就能一举成功,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从这些年“免费政策”日益受到重视、鼓励和推行,一方面,可以看到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政府服务意识渐强;另一方面,仍然要看到我们面临艰巨的社会建设任务,尤其是在反贫困、缩小城乡差别与贫富差距方面,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亦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比如,免费公交政策在一些地方曾经刚刚执行没几天,就因拥挤不堪而迅速调整。这背后有预计和准备不足,但隐含着较此更为深刻的课题。

  解放观点: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例子可以让我们感受一下:免费政策如何做得更好、更到位?

  卢汉龙:无论是杭州还是上海,在推出老年人公交免费乘坐政策伊始,都有关于公交提示音“老人卡”是否合适的议论,后来采取了“敬老卡”的叫法。一字之差,是细节上的完善,也是对民众意见的尊重与回应。

  今天被我们简称为“免费”的公共政策,通常可以简单分为两种。一种是普惠型的,比如博物馆免费开放,它适用于所有公众,没有特别的年龄、身份上的界分。另一种是再分配型的,它涉及的内容未必人人都需要,但符合促进包容性发展、让更多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一宗旨。于是,这一类通常会专门指向某一具体人群,需要符合一些明确的条件,有必要时会采取申请制。

  比如在香港,类似我们这里为老年人提供免费公交的做法,每月他们会给高龄老人发生活补贴,俗称“水果金”。在香港回归之前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标准很低,主要是为了表示对老人的尊重。据统计,当时每月的申请人数只占到整个适龄人群的70%。也就是说,可能有的人觉得自己不是很需要,或者囿于身份或者面子就没来申请。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据说后来补贴标准提高到了每月600港元,现在已提高到1060港元,申请量有所增长。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在核对申请人收入状况时也更严格。

  这个例子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比如,当我们要设计并出台一项“免费政策”时,它具体使谁受惠,应该厘定清楚。由此延伸开来,需要认真考虑、讨论的问题包括:政策目标受众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公共资源该用什么办法来利用和分配,由谁来买单;从长远来看,由此产生的政策效果是否符合人们共同期许的未来大方向。比如,如果是涉及公众出行的免费政策的话,就需要回答:若从长计议,到底是该鼓励私人出行,还是公共交通?若是鼓励私人出行,由此产生的环境负担和能源问题该如何应对?

  免费政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是整个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细小到每一项免费政策都可以设计精准、服务到位、民主协商、平等公正,那么它足以由小见大,照见一个可以看得到的美好未来。有些政策的覆盖面有限,未必每一项都会通过各级人大审议,但作为一项社会政策,其从出台到实施应遵循的每一个民主商议步骤缺一不可。

  解放观点:有人说,“免费政策”的导向意义大过其实质作用。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卢汉龙: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除了刚才我们所提到的一些需要回答好的关键问题,免费政策的指向作用的确很重要。也就是说,它一般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但这就需要更多措施的配合。

  比如在发达国家,一些文化场馆或人文景观会实施免费入场,但与此同时,经常会在入口处设立一个标识鲜明的捐赠箱。有些机构甚至在参观者给予捐赠后主动提供捐款证明,供捐赠者在进行个税申报时适用相应的免税条款。这么做的前提是,他们的社会事业通常会严格界分其商业性和公益性,只有公益性的公共服务项目才能享受相应待遇。而这一看似简单的设置,实质上体现了一个重要的理念:鼓励公众通过捐赠支持文保事业。毕竟,正如不是人人都会选择在国定假日去景点旅游,并不是所有公众都会对逛博物馆、美术馆感兴趣。但是如果你来参观,就会得到相应的鼓励和支持。

  解放观点:现在在评价一项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时,有没有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东西?

  卢汉龙:必须强调的是,对于一项公共政策来说,事后跟踪评估、反馈和修正固然重要,但是光靠事后评估来补救并不一定值得提倡。从问题被提出开始的每一步谨慎推敲、民主协商、调研讨论,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社会资源获得尽可能合理的利用。

  从表象上看,“免费大餐”大多很亲善,也很容易被简化为“通过经济杠杆实现公共资源再分配”。但它牵涉到公共资源配置与公平,因而决不能简单等同于“做好事”、“派红利”。我们现在的政府形态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很大转变,政府作为“父母官”的时代已渐行渐远。作为一个现代公共政府,需要直面多元的社会意见与社会需求。公共利益无小事。在我们目前的发展阶段,公共资源十分珍贵,必须认真对待,谨慎为上。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