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官员16万吃螃蟹 “螃蟹哥”缘何能“横着走”?

2012年10月19日 16:41   来源:荆楚网   小石头

  前天上午8点32分,桐乡生活论坛上出现了一个网帖,名为“桐乡市公证处的领导,你用公款去吃了、拿了、玩了,就请提供明细账单!”帖子中最劲爆的部分,一是透露桐乡市公证处的主任,年薪有八十多万,而普通员工只有三四万;二是领导们去阳澄湖吃了次螃蟹,居然报账十多万。(10月19日《钱江晚报》)

  对于“自收自取”的“绩效工资”,笔者不便多言,但这位主任带着领导们一餐螃蟹就吃掉了十多万元,实乃“舌尖上的腐败”。

  在反腐工作越来越被重视,监督力度越来越强的当下,居然还能出现“赤裸裸”的公款大吃大喝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

  看看最近出现的“表哥”、“房叔”、山寨版“迎客松”等等事件,不禁让人想到还有多少“螃蟹哥”在腐败之路上“横行无阻”。

  腐败是执政者的“天敌”,而更可怕的是这个“天敌”往往被养育在执政者自己的“温室”之中,如同白蚁一般啃噬着国家与民族的“顶梁柱”。

  近年来,虽然国家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强,可以说不遗余力地打击腐败分子,但总给人以“马后炮”的感觉,为什么贪官总是在东窗事发了之后才被揪出来呢?反腐工作难道就不能“先发制人”,防患于未然么?

  说到底,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监督体制的完善。国家也出台了很多反腐方面的制度,例如公务消费卡制度、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等等,但均没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虽说反腐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但总得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迈,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出台的制度,更要“一根筋”执行,“一碗水”端平。试想公务卡制度如若真的落实到了位,“螃蟹哥”如何能一顿螃蟹吃掉了十多万呢。

  亡羊补牢未为晚,希望反腐工作更加深入、务实、彻底,让官场更“干净”,民众更“宁静”,社会更“平静”。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