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万亩红高粱,高密能收获点啥(图)

2012年10月19日 07:07   来源:红网   王垚烽

(王乃玲/图 来源:红网)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家乡山东高密政府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将花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莫言老家所在辖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表示“赔本也要种”。(10月18日《新京报》)

  莫言获奖、高密出名,当地政府庆祝热闹一番也是人之常情,但后续的种种做法着实离谱、明显出了格:不仅莫言被“过度消费”——各种攀亲附会的宣传、“奖励”使之不堪其扰;当地群众被折腾——管委会官员居然想清街,要把村里路上晒的玉米全部清掉,幸亏被莫言二哥拦住;公共财政更是被无端浪费——用以打造“即使补贴,也没有人种”的万亩红高粱。在此,我们且不问“钱从哪里来?”单就“再现”红高粱本身,莫言会乐见、百姓会支持、纳税人会同意吗?

  诚然,故乡的山水风物曾赋予莫言小说丰富的创作灵感,但文学中的“东北乡”与现实里的高密毕竟不是一码事,顶多算是作者对故土艺术化、理想化的产物。如果硬要沿着“文学的脚步”寻根访迹,那么不免令人失望:江南早已不是“梦里的江南”,草原亦难觅“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场景,高密还是从前的模样?

  应该说,相比在城市“大跃进”中被填埋的江南、因环境破坏而隐遁的草原,“高密东北乡”血海一般连绵不绝的红高粱之所以成为“记忆中的景象”,主要还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时候,不惜血本地启动“万亩红高粱”计划难免有悖经济发展规律,与其奢谈什么“昨日重现”,不如静下心来挖掘、保护高密的“今天”。

  事实上,各地“名人故里”争夺战的结果已经一再证明,那种醉心于借助名人效应“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不过是一场得不偿失的“黄粱梦”。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密政府不计回报、不顾民意地“悍然”种植万亩红高粱,与其他一些地方斥巨资“再造汴京”、“回到明朝”如出一辙,不过是“GDP至上”与政绩主义下的一枚发展“怪蛋”。所谓“以大投入、大招商推进大调整、大发展”,除了满足个别官员的权力瘾、誓言欲,对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不啻为一场灾难。既然有钱种红高粱,为何没钱给群众改善伙食?没钱给学生购买课桌?没钱提高医保社保标准?

  莫言曾说,自己只有站在高密的土地上,创作才有感觉,因为他“喜欢高密的平静”。但如今,从旧居修缮到红高粱种植,再到“三贤四宝,莫言家乡”旅游口号的高调推广,喧嚣的“东北乡”会否让这名“寻根文学”作家顿感陌生、心生彷徨?至于“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这一切已经不是莫言一个人的事情了”的劝告更可能令其一家寒心:这是表达对莫言的敬意,还是在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开发金矿?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