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官员饥饿体验被质疑作秀 网友:装总比不装好

2012年10月17日 09:11   来源:华声在线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也是我国第22个“爱粮节粮”宣传周。国家粮食局倡导员工在这一天自愿体验24小时饥饿,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14日,四川省成都市粮食局局长舒刚表示将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15日,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夏文星,副局长石少龙表示将带头“绝食”一天……

  24小时饥饿体验,“秀”得精彩!

  但凡有过饥饿经历的人都知道,那种舌尖上的“滋味”绝不是好受的,也无须去刻意“体验”。即便真要“体验”一把,短短的24个小时也不会带来太大的饥饿感。因而,当全国粮食系统的“倡议”一发,当多个省、市的粮食局长带头“响应”,立即引发网络热议。有网友力挺叫好、主动参加,认为只有挨下饿,才能最直观地感受到粮食的珍贵;也有人批评这是在作秀,形式主义而已。

  在我看来,24小时饥饿体验,即使作秀也“秀”得精彩!试想想,如果不是几个粮食局长主动来“秀”绝食,好多人都还不知道有一个“世界粮食日”,更不知道在我们一年的52周当中,还有这样一个已持续了22年的“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这种怪像,既与多年来我国粮食丰收充裕、饥饿感早已被忘却有关,也与政府宣传力度欠缺、领导重视不够,国人忧患与警醒意识日渐淡薄有关。

  一直以来,世界粮食的生产、分配和销售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问题。有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饥饿人口数量达9.25亿,其中70%生活在农村地区。于我国而言,今年已是连续第九年粮食大丰收,大部分人吃饱肚子不再是问题,发生大饥荒的概率也微乎其微,但还远没有达到高枕无忧的程度。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部分少年儿童存在严重的营养问题……守护粮食安全依然任重道远。

  粮食局长带头“绝食”一天,“秀”出了节约粮食的画外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这首《悯农》诗在中国人尽皆知,但当下人们节约粮食的意识却有减无增,贪图享受、追求奢华、讲究排场、铺张浪费成了一些公职人员追求的“时尚”。据估算,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这组数据真让人触目惊心!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粮食危机早已令整个世界焦虑的当下,粮食局长带头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咀嚼一下饥饿的“味道”,并非吃饱后的矫情,而是在倡导和宣传一种居安思危、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理念,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官员这样主动去“找饿”,“秀”得好,“秀”得精彩。如果这样的“作秀”能够得到更多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积极响应,我国的粮食安全必然会随之变得更加可靠、可期。

  新闻观点

  “24小时饥饿”不是新鲜事物。不是有什么“世界无车日”、“全球熄灯1小时”等活动吗?尽管时间都很短,但是它倡导的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宣传的方式,是为了将这种思想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人,号召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关爱我们生存的环境。当然,并不是说,世界无车日就没有人开车,全球熄灯一小时就真正实现了没有人开灯,同样道理,饥饿24小时,也不一定实现那一天每个人都不吃不喝。正因为我们缺乏什么,才重视什么,才宣传什么,目的是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微言大义

  @wei3260757:体验不出什么来,老百姓挣钱不容易,纳的税是为国家建设应急用的,不要公款吃喝就行了。

  @啊黃:水利局应当响应,24小时禁止喝水。

  @作业真多:装总比不装好,以后多装装。

  @非名牌:现在啥好事都是作秀,好像贪污受贿才是正常的。

  @黑大肚:其实是不错的想法,现代人很少有饥饿感了,一个星期饿一次,有利健康。

(责任编辑:年巍)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