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郑州黄河大桥一免费就"大撒把",当真是无利不起早?

2012年10月16日 07:51   来源:工人日报   林 琳

  据本报10月13日报道,在连续26年收费后,河南省第一条收费桥梁——郑州黄河公路大桥10月8日起永久免费通行。然而记者调查显示,免费后,收费站所有闸口都处于开启状态,收费人员全部撤离,挡车器、监控摄像头等原有设备也拆除完毕,这直接导致连日来一些超载货车纷纷闯关过桥,畅通无阻。

  撤走所有工作人员和设备,当地相关部门当真是免费得彻底,不仅钱免了,管理也一并免了。有钱拿的时候就管一管,没钱拿的时候就“大撒把”——你们不是呼吁取消收费吗,现在不收费了,管理也免了。

  同样是因为收费问题,这几天,还有一座桥引起舆论关注——今年7月,宁夏吴忠黄河大桥辅道桥撤销了存在10年的收费站后,当地政府部门又在桥两端设置了路障,行人和车辆想到对岸办事,只能绕行3公里外另一座收费桥。媒体10月14日的报道中,宁夏公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还称,封路是因为这条路与高速公路并行,中间只用隔离墩分开,怕车辆伤及行人不安全,10月15日就改称这两条辅道本就是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当年因为车流量少才隔离出来供群众使用,如今车流量增大、安全隐患也大,于是要将其重新并入高速公路使用。

  后一个说法似乎可以平息公众“免费就封路”、“封路为增加新桥收费”的质疑,若不是触动了人们对路桥收费问题的敏感神经,导致质疑、指责不断,真相不知道还在哪儿转悠呢!既然有关部门早就掌握了相关情况,为何不早点儿出来说清楚,偏要搞得如此沸沸扬扬?

  类似之事屡生风波,说白了还是“无利不起早”在作怪——有利可图的时候纷纷上前,没利可图的时候找个借口甩手不管,这是政府部门应有的作为吗?

  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对于公众而言原本就该是免费的,即便一些高速公路因当时修建时的经济条件所限、如今必须以收费的方式来还贷,免费依然是大势所趋。因为公众已经以纳税的形式支付了建设、使用这些公共设施的成本,因此,诸如普通道路、桥梁、路灯、信号灯之类,路政部门、交管部门能说对它们的破损没有管理之责吗?时下,不少城市的公厕、公园、博物馆等都开始向市民免费开放,如果相关部门都以免费为由不再行服务、管理之责,那这些公共场所的环境和卫生状况恐怕早已让人望而却步了。

  因为不收费了,所以超载、超速之类都不管了,道路、桥梁、过往车辆是否“安好”也不重要了,这反映出一些部门对自身角色和职能的认知错误。对地方政府而言,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是其义务和责任,这种义务和责任不能以是否有利可图为前提。不管车辆、行人是否单独交了过路费、过桥费,保证其安全,相关政府部门都是责无旁贷的。如果真出了事,管理之责亦是逃不掉的。

  进而言之,上述地方政府在公共设施免费之后采取的“大撒把”做法,从根本上说,是多年来“管理等于收费”的错误定位的一种延续。超载不是严重吗,那么罚款解决;超载不断呢,罚款可以“包月”;一些景区不是环境堪忧吗,那么收费解决,“古城维护费”、“生态保护费”,只要踏上我这地界,就得乖乖交钱;一些城市不是拥堵严重吗,停车费、拥堵费,收你没商量……

  收费究竟能解决多大问题,相关部门心中有数。之所以仍对收费乐此不疲,一方面是看得见的收益,一方面是以罚代管的清闲。久而久之,收费便成了一些部门管理社会事务、解决公共问题的不二“法宝”。如今,既得利益没了,自然不愿再“起早”,甚至是在以故意不“起早”要挟公众和公共政策,重新回到收费时代。这种想法和趋势必须遏制。

  所幸,河南相关部门已意识到疏于管理的严重性,决定会同大桥涉及的地市的公路管理部门研究分流方案,并将在大桥两侧设立超限检测设施,保证大桥安全稳定运行。但愿这个决定早些付诸行动。

  免费,本是为了让利于民,提升公众生活的幸福感,也是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回归公益属性的大势所趋。今后,还将有更多地方的更多路桥回归免费。收费与免费之间的管理和服务如何过渡、衔接,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