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讨薪新闻,很多人第一感觉是“怎么又是讨薪?欠薪的事怎么没完没了?”从最初的自残式跳楼讨薪,到断路、围堵讨薪,甚至“骂曹操讨薪”、“求包大人讨薪”、“娃娃讨薪”等,还有最新的“发言人版讨薪”——“讨薪艺术”花样翻新,可公众的感觉却越来越迟钝,甚至生出几分围观、娱乐的苗头,这与当事农民工被欠薪折磨的痛苦放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
“似曾相识”的欠薪新闻接连爆出,不过换个时间、地点,换个主人公,原因也是大同小异。不同地方的同类事件摆在同样的全国公众面前,一次次“重复昨天的故事”,由不得某些资深新闻人慨叹:“怎么总在原地打转?问题解决起来怎么这么难?”
令人有“原地打转”之感的事不止这个。陕西刚查出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存款涉及20多家银行,广东又爆出广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及其家庭成员名下拥有21处房产;甲地刚出了“萝卜招聘”,乙地公务员招录中又现“爹影重重”;甲地交通厅长“前腐后继”,乙地交通厅长接连出事;甲地刚建起“貌比‘白宫’”的政府办公楼,乙地又有“超前”豪华办公楼拔地而起……
中国地方大,类似事件重演的舞台也大、几率也高。一个问题的治理、收效需要时间,地域差别更使改革的同步推进增加了难度。而实事求是地分析,说很多问题都在“原地打转”,失之笼统,有的也失之公平。比如,今天欠薪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所涉及地域、行业及劳动者数量,与9年前农妇熊德明为讨薪向温总理求助时的欠薪高发相比,已大为不同,欠薪问题正在由普遍性多发事件,向非普遍性偶发事件转变。再如矿难事故,几年前,各地小煤矿滥开滥采、监管失控,矿难事故接二连三,安监官员奔波于各出事地“救火”不停。而今,矿难事故整体数量大幅下降,这有权威数字为证。
问题是,还有更多问题的解决进程缓慢,赶不上公众期待的速度。
“我们用30年时间追赶人家几百年的现代化之旅,难免手忙脚乱”,有一定道理,但这可能给一些人“凡事总得慢慢来”以借口,尤其是一些问题与利益集团的得失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时,“慢慢来”就可能成了一些人拖延改革的挡箭牌。
最怕的是,一个地方出事了,迫于压力,特事特办,紧急“灭火”,事情应付过去后,一切照旧,机制未改,病根未除。其它地方、部门及官员更未举一反三、吸取教训,结果是隐患依然。
最“上心”的数媒体,一再剖析问题的根源,一再总结事件的教训——欠薪事件多有工程非法层层转包的作祟,追到根子上,有的政府工程由工程承包方垫资而建,包工头拿不到工程款只能捏最软的农民工,不发工资;遏制贪腐现象,一个重要举措是推行官员财产公示,这一被其他国家实践证明十分有效的制度在我们这里却举步维艰;对豪华办公楼及节节攀升的“三公消费”釜底抽薪的办法,是财政预算的公开与规范,可说了多年,一直不见实质性进展;防范土地审批、工程招标、人员招聘等“贪腐重灾区”出事,要靠公开透明的办事程序,但定好的程序或被束之高阁,或被人为绕开……
种种问题的症结一再被媒体“指出”,但是,媒体的讨论并不直接作用于职能部门改进工作。某些部门对媒体的呼吁、专家的建议,充耳不闻,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媒体“说了也白说”,“纯属自娱自乐”。
责任追究制度之所以被公众寄予厚望,就是因为许多问题的解决不能停留于媒体说得热热闹闹。如果相关部门没有足够的改革动力与压力,很可能,媒体难逃“说了白说”的尴尬,公众的期待也一次次落空。当同类事件一再发生、总在“原地打转”时,公众在观望着监管部门的行动,在等待着制度层面的改进与完善——这种观望与等待会很久吗?
(责任编辑:年巍)